本报讯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改制以来,坚持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与大抓科技创新双轮联动,取得辉煌成绩。经营业务遍及全国并拓展到世界8个国家,去年施工产值已达108亿元;有数十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及省部级优质奖工程40余项;并被授予全国500家最大建筑企业第一名等称号。
该公司原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是新中国组建最早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拥有职工28000人。在公司成立50多年仅修建铁路就达1.24万公里,占新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七分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0年5月,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依法改制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先,本着机构设置合理、业务规范顺畅的指导思想,对集团公司本部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成立了经营开发中心、工程管理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三大事业部;对机关本部部门进行了重新设置,机关本部部门由33个减为23个,科室由65个减为43个;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本部全员竞聘上岗,完善了考核任用和约束机制,制定并开始实行集团公司经营单位领导成员、机关本部中层领导及员工末位淘汰制度。
以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将原桥梁建筑工程公司划归物资工贸有限公司管理;将原金属结构公司等四家单位合并,成立了建工机械有限公司;将通信公司划归电务公司管理;将原华营监理公司和设计院合并组建了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将实验室和幼儿园划归建安公司。初步达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预期目的。
在后勤服务系统改革中,加快了住房货币化进程,迈出了物业公司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改革步伐;各子分公司所属10家医院分别采取了个人承包、对外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化运营,一些医院基本上实现了自我创收、自主发展的目标。
在企业改制中,他们始终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规范操作。所有改制单位的改制方案全都经过了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及上级审批。改制单位的工会负责人不但参加改制领导班子,而且按照法定手续全都进入改制后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内部管理上,他们大刀阔斧,在技术创新上更是不遗余力。自2000年企业改制以来,集团公司积极贯彻技术研发为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企业核心产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健全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在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科研所的基础上于2004年12月成立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中心下设五个专业研究所和科研信息管理科,不仅要履行原科研所作为全集团科技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而且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组织开展与企业资质范围相适应的前沿技术调研和技术储备性研究,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有9名专家受聘为委员;成功启动了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名博士后进站工作。
在技术研发制度建设上,改制以来,重新修定了局《技术研发工作管理办法》、新制定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暂行管理办法》等,加强技术研发管理;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若干规定》、《技术专家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修改完善了《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奖励实施细则》,鼓励群众性创新活动。在资金投入上,2001年集团公司科技斥资368万元,2005年上升到1940万元,五年间,集团公司投入科研经费总额超过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06年计划投入为2448万元,使技术创新工作得到较为充足的资金保证。
由于措施得力,资金充裕,自2000年以来,该局先后承担完成了铁道部《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沉降控制试验研究》等科技创新攻关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开发国家一级工法2项,开发省部二级工法4项,企业三级工法49项;持有有效专利7项。截至目前,集团公司逐步形成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特长隧道钻爆法快速施工、铁路轨道(特别是新线一次铺设无缝线路)、无线通信、顶管施工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盾构)、高等级公路、市政设施、新型结构桥梁、高原冻土区铁路等施工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本报记者 郝振宇 实习生 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