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韩青 屈安利
武保荣人生和创业的成功印证了一句古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就是到了今天,这句话依然很有说服力,就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大市场下,就有一大批勇于艰苦创业,善于出击市场的成功人士,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魄力,他们抓住了机遇,所以他们才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我们知道,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市场经济的海洋,不知造就了多少搏风击浪的弄潮儿,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就有一批志在创业的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或矢志创业,或纵横市场,用自己敢于创新,善于探索的智慧和勇气在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策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昔日陕西省发展滞后的一些偏远地区,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不管是人口相对聚集的城镇,还是山高路远的乡村,无不呈现着一种新时期大开发的喜人景象。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胸怀大志、信念坚定的人物便被推上了这个时代的巨大舞台,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常的胆略,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毫无疑问,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今天在这里将要与我们相识的白水县鑫源煤业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董事长武保荣就是一位从黄土高原中走出来的创业者,走过人生艰难的岁月,历练自己执着的追求,武保荣硬是凭着一种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之路,他的事迹因此而被家乡的群众广为传颂……
人生序曲
站在我们面前的白水县鑫源煤业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董事长武保荣就是这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创业者中的一员。个头不高的他给我们一种精明、干练的最初印象。但当我们对他有了一番更深入的了解后,便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奋斗历程中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坚毅、执着的打拼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信念……
现在已步入中年的武保荣出生在白水县西固镇器休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8岁离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与善良、勤劳的继父和母亲一起开始支撑起两个家庭姊妹九人的生活重担。别人正是在花样年华的过着自己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时候,武保荣这位黄土高原上的孩子却早早备尝了生活的艰苦和生存的艰难。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灵的名言,他说:“苦难是一所大学。”武保荣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度过的。他虽然没有从书本中学来更多的指示,但他却在生活之中磨砺出了一种刚毅和顽强;他也没有在成长的经历中享受到快乐,但他却还是在岁月的流逝中积累了忠厚和诚实,这些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武保荣日后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与他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和渊源。
随着年龄的增大,17岁的武保荣就离开农田,到附近的煤矿做工,他夏冒三伏酷暑,冬迎三九严寒,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硬是凭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抗争本领,渐渐地把一个原本捉襟见肘的穷家带离了贫困。武保荣出色的表现很快就被当时村办企业的领导看中,将他调到了大队的副业股跑采购。这期间,武保荣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明能干,不久就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后,22岁的武保荣从中看到了改变生活面貌的希望,他立即托人帮助贷款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了个体运输的创业生涯。一个拉煤人迅速致富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惊奇,时任村支书器重他,又安排他当了村塑料厂的厂长,谁知这一次他却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坎坷,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下,小小的村办塑料厂遭遇了不测风云,尽管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用于填补亏空,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对于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利,不管别人怎么说,而武保荣却坦然地说:“吃亏就是福”。或许,这就是武保荣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吧……
创业人生
我们说,武保荣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
1989年,村办煤矿搞承包,武保荣以冷静的眼光正确的判断看出了其中的机遇。他认为,制约村办煤矿长期得不到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煤矿的安全及设备跟不上,于是,他就以每年1.7万元的承包费接管了该矿。本想再次大干一番的武保荣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他又遇到了一个致命的打击,国家政策上的调整使刚刚有了点起色的煤矿被迫关闭停产,这一下子就让他赔进去了28万元。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女儿又因车祸致残,是可谓是“屋漏偏遇连阴雨”……
1993年,鉴于武保荣的为人和能力,乡上的领导让他担任了村委会主任,由于他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第二年又挑起了村支书的重任。这期间,武保荣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心扑在集体和群众的事业上。抓党建、促经济;创文明,奔小康。通过组织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改造了村上的百亩果园,又新建了百亩果园,建设了标准化小学,为群众安装了闭路电视,并跑资引项,争得了省农业厅投资18万元用于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当时的器休村村民收入、税收贡献、群众文化生活的都名列白水县前茅,武保荣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在这期间被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出来。
1996年,白水县西固镇镇办老良煤矿因种种原因致使其发展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镇政府决定面向社会发包,并实行目标责任风险抵押承包。
武保荣再一次披挂上阵并一次性投入60万元用于井下设备的改造及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谁知这一次他仍不得好运,仅仅三年时间就赔进去了180万元。
困难之中,武保荣将小车抵了账,甚至还将准备给父母办后事的钱都拿了出来应付困难。在这节骨眼上,镇党委、镇政府、镇人大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与他又续签了三年的经营合同,并于2002年准许他以150万元买断了该矿的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武保荣一鼓作气再投入300万元对矿井进行了全面地改造和整改,结果很快就使该矿的产量达到了年产5万吨的生产规模。此时,全国煤炭形势有所好转,企业的利润直线上升,年产值也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2004年,武保荣再接再厉,又一举将经营不善的而破产的高咀煤矿买断,并投入300余万元进行了技改,不久该矿的煤炭产量也达到了年产5万吨。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武保荣乘胜前进,果断决策,适时的成立了“白水县鑫源煤业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并出任总公司董事长。
目前,白水县鑫源煤业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旗下还成立了“西部煤炭调运处”
实行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武保荣一方面抓管理、抓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他还十分注重企业发展的创新与探索,注重市场的开发与营销,结果使自己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他自己的创业人生和不懈奋斗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周围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回报社会
武保荣自己有一句话:“虽然我现在富了,但我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经营的企业,不能仅仅是为了个人,而是应该为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几年来,武保荣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成名不忘乡亲邻里,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善事。
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武保荣曾无偿投资数十万元为群众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家乡人畜饮水的燃眉之急,他每年为器休村每户群众以每吨低于市场100元的价格供应块煤2吨,仅此一项,全村450户村民得到的回报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武保荣在办好企业的同时还十分热心社会的公益事业。他除了在企业中安置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之外,还为附近村子修路、解决饮水问题出资数十万元,他还鼓励群众买三轮、四轮、小汽车跑运输,并为买三轮的每人借款5000元,买农用小汽车的借款10000元,这一举措,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家里人有病,他送去救急钱,村民孩子考上大学,他送去捐助款,谁家遇着红白喜事,他也不忘帮忙和资助。
2005年起,武保荣承诺将连续三年为器休村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每人捐助3000元钱,当年他捐助了11名学生,2006年他又为考上大学的5名学生捐了钱。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捐款并不是单单的资助这些已考上大学的孩子,我的愿望是想通过这一行动去鼓励更多的孩子好好上学,多学知识,学好知识,让更多的人去掌握科技知识,以此来发展农村的科技水平,改变现在农村落后的面貌”。
这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一种襟怀。武保荣自己用大半生的经历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困苦,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坎坎坷坷。如今,他的事业成功了,但他并未知足,他的心中装满了群众,装满了集体的利益。他的目光更远,理想更远大!
“矢志创业”,武保荣在创业的道路上从不气馁;“无悔追求”,武保荣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这就是白水县鑫源煤业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董事长武保荣“矢志创业,无悔追求”的写意人生,同时这也是武保荣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人生经历和奋斗情怀的真实再现。
西固镇党委书记李军民为武保荣佩戴奖章
2006年受捐助的学生及家长和武保荣的合影
受助群众赠送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