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 李德强
先秦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最了不起的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滋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不自恃,甘居众人厌恶之凹地,所以,它就接近于至高无上的“道”。他接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善于住在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心要像渊一样深沉,交往要仁厚,说话要守信用,从政要善于治理,办事要有才能,做事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与人无争,所以做事才不会有闪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正有为之人,往往是从无为之事开始的。
水无色、无味、无形,却有许多地方让人仰慕。恩泽万物是它的精神,清澈纯净是它的品质,宁静随和是它的性格,汹涌澎湃是它的豪情,海纳百川是它的胸怀,滴水穿石是它的执著,冰霜雨雪是它的魂魄。看看它的处世吧:是一滴露珠,也会笑迎朝阳;是一场雨水,也会淋漓酣畅;变成了清泉,它就更加纯洁;变成了江河,它就更加广博;变成了大海,它更是如此深沉。
人们心里往往最羡慕的只是水的“形”。不甘做露珠,只想做江海;不愿处岩隙,只想处潮头;想做高山上的瀑布,不愿做大地上的平流。于是,名欲缚心,利欲熏心,浮躁绕心,邪恶毁心。其实,水的“神”才是最高境界,无色无味,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清静自然,浊污去秽,水平公正。
心静如水,就要对水的品质忘“形”领“神”,心领神会。这是一个至上的境界,更是一个无止的追求过程。
要做到心静如水,就必须在“多读、多思、多走、多做”上下功夫。“多读”,就是读书学习。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贾平凹先生对读书的益处概括得很经典:“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多思”,就是潜心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思得深方能悟得透,悟得透方能得出道理来,心中有自己的道理,就自然会心静。“多走”,就是走出固定人文环境,走出原有思维空间,走出陈旧思想框架,经常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走的过程就是转移,有意识地放松心弦,放开心怀,放飞心情,给心灵放长假,让心理松弛。“多做”,就是树人生正确且可行之目标,工作生活要做长计划、短安排,心存目标,调整坐标,充实有为。
心静如水,是经历悲喜、起落、得失、成败之后对人生的感悟,是清扫、清理、清静、清醒之后的心灵的殿堂。
无欲的生命才最清静。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
清静的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拥有这个枕头,便会有坦荡的人生。
心静如水,近乎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