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黄河”奔流入海洋

2023年10月07日

一度在全国驰名的“黄河”家电品牌后来走向了沉寂,它的沉寂曾经叫多少陕西人惋惜慨叹;如今,黄河要重出“江湖”。从辉煌到没落再到重出,黄河当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在正式启动重新整合和包装黄河家电计划5个月零10天之后的8月21日,黄河科技有限公司高调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电器经销商大会,与那时不同的是,东家陕广电(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变成了黄河集团(原黄河厂)。

“黄河”品牌在沉寂了近10年后复出;

黄河科技在陕广电接管5年后归队。

“黄河”奔流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58年,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156家企业之一的黄河厂就在西安开工投产,主要为军队生产雷达成套设备。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家的“保军转民、军民结合”要求,黄河厂开始大力开发民品生产,形成了以雷达、冰箱、电视机、通信为主的四大系列、八大类、四十九个品种的产品系列,尤其是以“黄河牌”彩电为主的家电产品更是名噪一时,当时的“黄河”彩电不仅是国内驰名的家电品牌,而且还一度和陕西的另外两个家电品牌“海燕”、“如意”一起瓜分了国内彩电销售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当时,黄河厂是西安人的骄傲,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的一面旗帜。

“黄河”断流

1992年,由黄河机器制造厂整体改组而成的西安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并于1994年2月24日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831”,“西安黄河”由此成为陕西第一股。黄河在其鼎盛时期改制发行股票是企业实现腾飞的一次绝佳机会,但谁知这却成了“黄河”发展历程中的滑铁卢。

由于各种原因,公司上市第二年即开始出现连年亏损,被戴上了ST的帽子。为了遏制企业亏损局面,1996年8月至2000年,在陕西省政府的关怀下,“黄河”进行了多次的重组,结果是ST黄河科又在亏损声中走过了2000年。

被带了3年“ST”帽子的黄河科,如果2001年公司不能够扭亏为盈,公司面临着摘牌退市的风险。黄河为保牌而苦苦寻求重组。

“黄河”保卫战

为了保牌,在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河科联合西安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攻关。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技术成熟度更高的第二代54厘米多媒体彩电,该产品被陕西省政府上网工程列为批量采购清单。为此,陕西省政府破天荒地就ST黄河科单个企业,召开了省长专题办公会,政府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政府从银行贷款、采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无奈企业历史欠账太多,流动资金一直非常匮乏,使这些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始终未能真正成为该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据统计,这时的黄河,一年仅生产了2117台电视机,其中普通彩电只产了100台。

即将进入21世纪的黄河却看不到新世纪的曙光,生产陷于停顿,债务成堆,官司缠身,“保卫黄河”迫在眉睫。2000年11月28日,在西安香格里拉金花饭店,黄河机电终于与广州和北京的两家公司分别签订了国有股股权转让协议,据厂里职工讲,当重组方代表在公司宣布重振黄河的计划时,赢得了厂里职工热烈的掌声,更有人将此次重组称为“黄河入海流”。但是,一直到了2001年5月,重组方在协议中所承诺的资金条款却始终没有落实,而这时黄河机电已到了一个季度营业收入只有五万元的地步。2001年5月18日,大股东黄河机器厂宣布解除协议,职工和股东们翘首以待的黄河再次断流。

“黄河”易主

经历了西安黄河、黄河科技再到ST黄河科的公司名称更换,在与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鹏达集团、上海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的重组失败之后,2001年6月,黄河不得不再次选择与上海万泰房地产公司接触,据介绍,当时双方谈得非常投机,进展很快,已准备第二天就举行签字仪式,并已在五星级酒店租好了举办仪式的会场,还发出了部分请柬。

陕广电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陕西省广播电视局提交了《关于请求立即介入收购黄河机电国有法人股的紧急报告》,省广电局领导果断决策,在一天半内紧急介入,积极与ST黄河科进行接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重组公告披露后没几天,陕广电就已正式接管了ST黄河科,开始行使实际经营管理权。据当年公告,原大股东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将持有的公司国有法人股5675.6217万股无偿划转给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8月16日,在省政府同意和支持下,黄河厂与陕广电达成重组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8月23日,陕广电高层正式进驻ST黄河科。

对于这次重组,黄河集团董事长代志军表示,重组是当时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唯一选择,重组保住了陕西上市公司这个壳资源,重组解决了当时影响黄河大院稳定,困扰黄河股份发展的职工债券问题。事实上,没有黄河科技,陕西广电网络的借壳上市是无法实现的。

陕广电在入主之后即着手对ST黄河科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大手术。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迅速改变了黄河机电的经营状况,摆脱了可能因连续亏损而被摘牌的危险。

2002年3月29日,经中国证券会批准,陕西省上市公司——黄河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掉了已戴四年的“ST”帽子,同时股票更名为“广电网络”。这标志着濒临退市的“黄河科技”重新获得新生,恢复了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而且,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公司净资产增长了100%。2003年,广电网络推出了每10股转增1股的分配方案,这是公司上市9年来头一次回报股东。

“黄河”复出

但是,黄河机电多年的严重亏损,历史债务负担非常沉重,要想真正扭亏,就要继续剥离债务,解决在资产重组中形成的黄河科技公司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产的问题。为了黄河机电的重组,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不仅同意剥离7418万元贷款本金,还豁免了1000万元利息。但尚有7000万元的债务无法剥离到黄河科技公司,其严重后果是:由于全部资产均已经置换入黄河科技,但部分资产并未搭配相应债务,造成黄河科技公司对上市公司形成1.15亿元负债(含欠职工的内部集资债券4000万元,中国银行长乐路支行1300万元贷款)。根据国家证券主管部门2002年5月12日全国电视会议精神,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不但可能承担连带责任,这还意味着黄河机电的重组并不完全成功。

为取得资产重组的彻底成功,必须尽快将上市公司的原有债务剥离至黄河科技公司承担,以冲消黄河科技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占用。黄河机电7000万元债务中,欠省政府有关部门的3500万元,余下欠中国银行的1300万元就成为最大一笔负债。陕广电与中国银行长乐路支行协商了足足4个月,陕广电公司开出了很多诱人的条件,但由于黄河科技没有实物资产,中国银行最终还是未答应债务主体转移。陕广电于2002年6月底偿还了中国银行这笔贷款后,于2002年7月5日在西安主要平面媒体上公告称:不再与中国银行系统发生任何业务联系。这一举动使陕广电公司成为首家主动以广告方式与中国银行公司宣布“决裂”的广电上市企业。

支付过庞大的债务过后,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的陕广电在2003年春节伊始,提出将黄河科技重新重组到黄河厂的意见,双方进行了多次交谈,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直到今年4月11日,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约见黄河集团董事长代志军,专门提出黄河科技再划归黄河集团管理的意见。

黄河集团当即要求陕广电,将职工的社会保险金按规定缴清,所欠职工的医疗费全部报销完,同时给予一定的补偿;黄河只接收资产和人员,不接收黄河科技的壳子和债务。8月4日、8月7日,陕广电分两次将黄河集团要求的款项打到黄河集团的账户上。黄河科技在整整5年之后,重归黄河。

据了解,黄河科技回归后,黄河集团当即补发了部分职工7月份的生活费,并由原来的230元提高到300元,相应地对上班的人员在原来工资的基础上也每人每月增加70元;从7月份开始,黄河科技2000多名职工的社会保险金并入黄河集团户头;7月1日起,黄河集团给黄河科技职工报销医疗费用;从8月份开始,由黄河集团发放黄河科技退养人员的工资。

据负责划转接收工作的黄河集团一位副总介绍,新黄河科技目前正在办理工商注册,名称暂定为“西安黄河电器制造有限公司”。黄河电器将主要针对家用电器,除了电视,还将生产洗衣机、电磁炉等,在家电行业重塑“黄河”品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几遭断流的“黄河”,也许不久的将来,作为家电行业的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品牌,将再度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刘公望

上篇:没有了
下篇:工薪族的慈善方式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8/20060829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8/29/27126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