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西安市企业集团在“十五”期间发展平稳、健康,其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快”、“四稳”,即资产、收入、利税快速增长;成员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研发费用平稳增加。但同时企业集团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二低”、“一差”,即:科研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低,研发费用与主营收入比率低;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性差。
西安市企业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十五”期间,西安市所属的71家企业集团都存在科研队伍不稳定,研究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呈降低趋势。2005年末,该市企业集团有研发人员1.32万人,平均每家企业集团147人。整个“十五”期间,平均每家企业集团研发人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7人,各企业集团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6.14%降低为3.94%。科研人员的缺失应当引起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虽然西安市企业集团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研发费用的增幅小于营业收入的增幅。这样一来,使得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在“十五”期间不增反降,从之前的2.14%降至1.57%。企业集团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科研人员比重和研发费用比率是衡量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地位,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西安市企业集团目前的这种状况,意味着在“十一五”期间企业集团的发展可能被科研水平所制约,因此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据调查,西安市企业集团在“十五”期间有关经济效益方面,除了劳动生产率、总资产使用率稳步提高以外,其他多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呈现时高时低的起伏。这表明西安市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稳定性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国内外市场的频繁多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都对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企业体制、经营策略、内部管理等因素更是企业集团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快体制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是西安市企业集团保持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郝振宇
见习记者 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