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四六级考试进账一亿多流向哪里

2023年10月05日

北文授课现场掠影

考试,虽不是选拔人才的惟一办法,但在目前情况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考试经济成为一块诱人大蛋糕的背景下,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层出不穷,甚至某些主办单位也从中获取到巨大的部门利益。专家认为,对考试市场加以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量的考试费用让家长苦不堪言

“刚考完职称英语,又得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前不久,北京的张小姐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交了350元,报名参加了计算机考前辅导班,希望能顺利通过取得资格证。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多个证书多条路。”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考试种类繁多,除了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就学资格考试,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各种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试,还有托福考试、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能力、水平考试,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考试时代”已真正来临。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多。在各种考试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职称外语考试尽管近年饱受社会质疑,但热度不减,每年报考人数都在增加。200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报考人数达600万人。

据了解,“考试热”的形成,既有正常的因素,如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不断增加等。但同时,也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如一些部门在利益驱动之下热衷于设置考试,以及一些培训机构刻意炒作和人们对各种考试的盲从等。无论如何,在各种因素推动之下,“考试”已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破译考试“利益链”

据了解,目前林林总总的考试,其发证机关既涉及国家诸多部委、各种级别的行业协会、组织,也有一些商业机构。而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的驱动,目前一些考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坐支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

而对于每年的职称外语考试,有人曾做过估算,包括报名考试费、参考图书费、培训费在内,每人为考试的支出一般不低于200元,而每年上百万人报考,参与者支付总额可能高达数亿元之多。仅以职称外语考试教材而言,印数巨大价格也不菲。据2002年的保守估计,《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便获利1.76亿元!

北京参加过职称外语考试的王小姐说:“有一点我想不明白,为何取得了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证书后仍不能免试职称外语考试呢?为了这个考试,我又得花费一笔钱。这其中,是不是有通过考试将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因素呢?”

据业界人士透露:“目前有些考试举办一次就有几千万元进账,而且都进了部门小金库。这些钱的用途和去向,对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谜。”

“尽管有些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受到人们的质疑,但客观上这些考试却大行其道。”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李明伟教授认为:“正是因为有人从这些垄断的考试制度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维护它,甚至不择手段力求保持现状。”

“考试热”催生畸形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的“考试热”还催生了不少畸形现象,比如“枪手”猖獗,考试辅导班鱼龙混杂,盗版教科书、参考书充斥市场等等,给社会带来了混乱。

首先,培训市场混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有固定办公场所、专用教材和50万元注册资金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才能举办培训班。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资质不够的民间培训机构滥竽充数,办起了各种培训班。

在这些以次充好的培训班中,一些主办者找人冒充著名教授,欺骗学生;有的租用别人的许可证,以他人的名义办学;有的甚至为了争夺生源大打出手;培训班与考生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

其次,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冲击。考试用书的畅销使得各家出版社争先恐后出书,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图书价格。盗版者更是不甘落后。由此造成一些粗制滥造、纰漏百出、质次价高的盗版教科书、参考书充斥市场,既误导了考生,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据一位参加过律师资格考试及司法考试的考生反映,近年来我国有多部法律进行了修订,但不少律师考试和司法考试用书中的有关解释引用的居然还是原有的法律条文。

第三,“枪手”替考之风愈刮愈烈。记者在网上看到,不但“枪手”供求信息多如牛毛,有一些不法机构甚至还干脆成立了作弊公司,从抄题到答题,再到传题,形成了流水作业。

考试应该回归理性

“考试”必须回归理性的轨道!

为此,尤其应该对有关部门热衷推行考试的风气加以整治。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公共权力的滥用有很大关系。

“考试主管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牟取利润,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寻租!”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认为,这些不正之风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惟有通过改革,彻底清除这些不正之风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还建议,应考者需做好理性的职业规划。报名参加一种考试之前,个人应进行冷静的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关键是个人所选择的道路是否适合自己,不要有从众心理,那样只会误了自己。

教育界人士指出,对于我国来说,形成一个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各有侧重、并行发展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各种考试的设置,应该以培养应试者素质为出发点,引导他们成为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的人才。 (杨钟红 李松)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一个民工在火车上的遭遇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9/20060915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9/15/23894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