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盲目投资,新人居多。伴随着市场的日渐繁荣,大批以前从未涉足过艺术品收藏的新人不断进入市场,数目可观的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新入场的人士大多怀抱着投资升值的目的,对艺术品的鉴赏与认知处于一片空白,基本上以耳鉴为主,真假不分。目前拍卖大厅虽人满为患,但新人占相当大比例,由于对拍品的真赝心中无数,所以收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投资风险巨大,买东西全凭运气,如此收藏,上大当、受大骗,落陷阱不可避免。
七、知假贩假,投机盛行。受巨额利润引诱与刺激,国内不少拍卖公司对赝品熟视无睹,故作不知,更有一些公司趁市场初期的混乱,浑水摸鱼,知假贩假。投资人的利益早被置之一边,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抓住大好时机大捞特捞一番,这种完全不讲职业道德的现象不胜枚举。由于现行的《拍卖法》没有硬性规定拍卖公司的保真责任,一些公司便大钻空子,对赝品来者不拒,大开绿灯。更有某些工作人员满世界买高仿,自买自卖,赚取超额利润,把买家当作提款机。
八、监管乏力,媒体缺席。对于一个初兴的市场来讲,政府的监管与行业的约束必不可缺,没有政府与行业的监督管理,市场将失去方向。当前,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三方都有相应的部门管理,如何协调好并出台一些得力的措施是当务之急。同样,媒体在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媒体同拍卖公司往往存在过于亲密的合作关系,出现假货、假拍、假天价等情况每每哑言不语,专业艺术类媒体为谋求广告也大多视而不见。由于媒体不独立,想发出声音也勉为其难。所以,虽然假货十分严重,但在媒体上却少见曝光。
九、发展过快,公司太多。近几年,由于受市场行情的火爆与巨额利润的吸引,大批新公司纷纷成立加入这个新兴市场,目前全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已达数百家,以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少新公司完全是抱着凑热闹捞完就走的心态,所以种种不道德的事情接连发生。中国到底能容纳多少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是不是随便就可以搞?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应该设立门槛制度?这些都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假货充斥,假风盛行,公司数量过多是根本原因。有些公司的拍品甚至已到了假货占90%以上的地步,这哪里是艺术品拍卖,称之为“赝品拍卖”最恰当不过。
十、泡沫多多,虚假繁荣。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表面繁荣,成交火爆,但事实上市场中充溢着较大的泡沫成分,在繁荣的表象上暗含着一定的虚假。
200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近57亿元,这其中泡沫有多大?假成交、假天价究竟占多大比例?相信洞悉市场的人士心中有数,各拍卖公司也心知肚明。一个泡沫飞溢的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一个虚假成性的市场更不可能生存长久。买家套牢了,藏家死光了,造假者发了横财,身为中介的拍卖公司也只能坐以待毙,相信所有人都会明白这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