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格温和上涨。”在7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这样判断上半年中国的价格形势。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过去的半年,似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由于国际油价连创新高,居高不下,从5月20日起,北京市出租车每公里价格从1.6元调至2.0元,上海、沈阳、大连等地的出租车运营价格也先后调高;6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全国企业用电每度上调2.494分钱,上海、江西、重庆等地区居民用电也将上调;与此同时,老百姓的菜篮子也在不断上涨。在一些地方,青菜被卖到两三元一斤……
央行9月13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今年以来,认为“物价过高”的人所占比例不断攀升,而物价满意指数则是跌至2005年以来的谷底,达-14%。对价格的未来走向,人们也多持悲观态度。调查显示,86.7%的人预计,在接下来的第四季度,价格肯定还会上涨。
为什么在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仅1.3%的涨幅,会让人们反应如此强烈?其原因可能在于,上涨的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以今年8月为例,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仅上涨了1.3%,但是具体到品种可以发现,居住类水、电、燃料上涨了5.6%,粮食价格、医疗保健服务均上涨了3.1%。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是总体价格指数上涨幅度的2~4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徐连仲近日撰文指出,今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虽较前两年继续减小,但鲜菜、鲜果、燃料、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7.2%、32.2%、14.3%、4.7%。在前两年大幅度上涨的粮食、主要副食品、燃料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新增加的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价格以及鲜菜、鲜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负担。
食品、服装、交通费、电讯费、医疗药品费、教育费、水电气费、房租、物业费等生活必需品支出,常被称为“刚性支出”,是家庭维持生计起码的消费。这些支出项目价格上的上涨,即便是看起来幅度不大的上涨,对低收入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支出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用于此。
调查也显示,对于一些企业、官员“与国外价格水平相比,我们的价格还偏低”的说法,97.3%的人并不认同。大多数人都觉得,价格水平是高还是低,应该看在此项目上的支出占人均总收入的比例,而并非一味与国际水平横向比较。
“公共政策应该是谋求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应该是价格的提高——从国内最高到向全球最高‘看齐’,向百姓的承受极限发起挑战。”有人这样评论。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