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道
吴堡古城距县城宋家川有2.5公里,坐落在宋家川东北方向的一座石山梁上,山高约150米,古城三面环水,北面通连后山,群山起伏、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边关重要门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与山西柳林县军渡镇隔河相望,是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
近日,记者有幸来到吴堡古城,与这座故迹遍地的小城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却看到了满目苍凉的景象。现在正值秋天,走进古城,看到的是衰草枯木、残墙碎瓦,一片废墟,丝毫不见史料中记载的那种繁荣景象。据史料记载,古时古城人烟稠密,屋宇齐整,一派繁荣景象。
记者在当地宣传部门同志的陪同下,从南门进入古城,南门左边有一小学,有石窑三孔,大门外有一草坪,是学生们体操活动的场所。这是记者见到的最小的学校。靠城东的建筑是兴文书院,它比学校有气魄,系清道光元年(1821年)知县修建,嘉庆十九年(1839年)知县重建。院内正面石窑三孔,为校部,厦檐盖顶;东西各有石窑三孔,供生员居住,院中有讲堂三大间,前有月亮门,取月中折桂之意,盼各个学生成才,大门上有木刻对联一副:进步文明,所望诸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横批:何地无才。
据古城的老居民王象贤介绍,民国时期此地改为高等学堂,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吴堡许多革命志士都由此学堂走了出去,如张毅忱、王国昌、慕生桂等。下街西边就是文庙(孔庙),元代戊午年(1318年)创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庙宇气势宏伟,占地约五千多平方米。古时,与文庙相媲美的建筑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在县署东北方向,明洪武八年(1357年)知县范仲平始建,天顺、嘉靖、万历、崇祯与清朝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相传五月二十八日是城隍寿辰,唱大戏三天,各界点香还愿的人山人海,庙院内有古老的大柏树一株,和文庙之柏同样粗大,枝叶繁茂,庙院全被遮住,夏天人们看戏不用受晒。
吴堡县宣传部副部长李旭东介绍,古城内旧时有居民八九十户,店铺十多家,居民大多以农为本,兼一些衙门差事,伺候衙门审判,下乡催粮收款,捉拿犯人。由于交通不便,路道崎岖,车辆无法通行,到现在居民大部迁走。当地居民在秧歌歌词对现在的古城进行了形象地描述:“吴堡古城变成村,腾得没啦几家人,不是因为有克星,只因交通太不行。”确实如此,古城现只剩下七户人家共十五个人。
除众多文物外,吴堡古城还是抗日的见证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数次强渡黄河,进攻陕北均未得逞。1938年日寇占据山西军渡后,开始炮击吴堡古城,几个月的狂轰乱炸,使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六十年来无人问津。日军的轰炸给古城带来了致命的创伤,当地人气愤地说:“古城的衰败,日本侵略者是罪魁祸首!”1997年前后,古城里外几个村子动员村民修过一次公路,但因资金困难仍未修好,连年雨水山洪冲刷,加之再无人修补,进古城的路就更加难行了。
为了保护吴堡古城,1982年吴堡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每年的保护经费却很少,吴堡县又是国家贫困县,仅靠当地政府去保护古城已不太现实。遗落在黄河边的吴堡古城,在沉睡千年的时候,依然是一副苍凉的面孔,我们不知道她还要被遗忘多久?当地政府表示,保护和开发古城刻不容缓,在保护开发中,他们确立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多方寻求资助,实施恢复古城的计划,尽快让新的古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永强 本报记者 阎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