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影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码新闻照片在平面媒体报刊上大行其道,且有一统天下之势。数码相机的普及速度之快令不少摄影人瞠目结舌。与传统胶片照相相比较,数码相机以其一次性投入少和低成本、保存、传输,方便快捷的优势显著领先于胶片相机。眼下,各媒体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基层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使用数码相机的比例,大约在80%,也就是说10人中有8人使用数码相机,而胶片相机只有2人还在使用。数码相机在具有低成本,保存、传输快捷的同时,对运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修饰调整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便利。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照片要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对数码新闻照片的后期处理上,许多人还存在模糊认识,或者根本认识不到图片的技术处理的尺度如何把握,甚至不知道技术上的“修饰”与内容上的“修改”的区别底线是什么。在这些对新闻照片后期处理存在模糊认识的人中有涉足新闻采访报道时间不长的通讯员,也有新闻从业人群的记者和编辑。分析近期刊发在新闻报纸上的处理不当的数码新闻照片,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为强化现场气氛,对图片上的内容如水、土、云雾、火势等等要素随意进行修改,添加、扩大、缩小。如我省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报道西安低凹地雨季房屋进水的照片,自认为水量偏小,便对地面的水位线添加提高,如此加工后,水量多了危险性加重了,新闻内容的基本要素也随之改变,成了作假照片。
二.净化图片背景,对图片上的自以为有碍主题表现的杂物,像树枝、电杆、电线、屋顶等进行淡化、改抹、删除。这样处理,就图片的画面而言干净了,好看了,然而它有悖于真实原则,有悖于忠实记录。新闻照片不应该也不允许这样处理,当然如果是日常生活照片或者是艺术创作照片则另当别论。
三.对在新闻现场拍摄数张照片,人物众多表现各异不甚满意,于是便大动干戈,大动手术,把几张照片上的几个人物表情符合自己意图的形象移位、拼接加工、组合成一张完美照片。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见此类拼接高手的“佳作”。平心而论,就技术层面讲,真不错,看不出破绽(用肉眼一般不易看出)。高人似乎并不在意别人议论,他更看重是加工修改的照片效果。这样的照片时常会堂而皇之的刊登在报纸上,出现在宣传栏中,展现在精美画册里。
四.对所拍摄人物的面部五官进行删除、移位、缩小、扩大等修改。把方型的脸拉长,变成长脸型,把较小的身材加工成高挑苗条身材,把脸上的皱纹祛平、淡化,把脸上的疵、疱、斑等一网打尽。其出发点本无恶意,想美化人物五官,使其更漂亮些。此种作法在影楼,照相馆被广泛采用,并且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但是在对新闻照片的处理上,此风只可刹,不可长。它的危害在于,混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说它假,似乎又不够格,说它真,又不是那么真,它的修饰加工越过了界限,变成修改,有着明显的作假嫌疑。
影像的锐度,对比度、色度调整处理失当,真亦变成了假。由于各生产厂家的不同型号、不同品质的数码相机及使用不同镜头和不同品牌的电脑后期处理,对图片的处理效果不尽一致,故要摸索掌握其色度,锐度,对比度的变化规律,适度修饰,否则便会事与愿违,本来真实的影像亦成为亦真亦假,或者在视觉中使人误以为是假影像。
那么,使用图片处理软件调整新闻照片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旨在提高照片技术质量的调整是允许的,而针对画面内容的任何修改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可以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对锐度和对比度进行一般性调整,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灰尘和其它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不能损害照片上的新闻事实,对于新闻照片而言,这是最基本的准则,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