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强
今年五一,老家的三叔病重去世,我得以随父母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农村。一下长途客车,吸入肺中的满是刚结穗的麦子飘散出来的清香。远方一道山脉在薄雾中连绵起伏,这就是有名的岐山,周文王发迹的地方。远远望去,缥缈神秘,发人幽思。几里外一座村庄掩映在一簇烟树中,我们到了。当年离开时我还是个孩子,如今一别多年,许多亲戚我都认不得了,可他们居然还清楚地记得我。许多长辈说起我儿时顽皮的情景,就像我从未从他们身边离开过一样。浓浓的亲情让我觉得,繁华喧嚣的城市不过是谋生的地方而已,这里才是真正的家啊。
丧事办得很隆重,村里的老人们讲,这样的场面已经很久未见了。复杂的仪式和一道道程序宛如在拍一部民俗电视剧。我带着数码相机,忙中偷闲,拍了很多照片,存储卡很快就撑得满满的了。晚上吃罢饭,戏台上的锣鼓响了起来,我打听得几里外的镇上开了家网吧,便打算把照片传回家,腾出存储卡的空间,要拍的东西太多了。我一个人摸黑上了路,大家都劳累了一天,实在不忍让他们陪我。大约走出一里地开外,板胡伴着咿咿呀呀的唱腔开始在夜空里被风吹得飘忽不定,我回头一望,远远地村子已经被罩在一片红光里,煞是好看。
镇子很小,除了几间卖日杂烟酒的小铺子里亮着灯外,四下黑漆漆的,没有路灯,更没有城里那些五颜六色晃得人心烦的霓虹灯了。找到那家网吧时,发现里面生意奇好,要晚来几分钟,就连位子也没有了。
传完照片出了小镇,就不像来时那样匆忙了。路两边的麦田清香入鼻,让人神清气爽。四下望去,天空黑漆漆的,和远方的地平面连为一体,就如同一个大铁锅将大地罩在下面,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浑圆完整的天空了。城市里的天空被越来越高的大楼遮挡得支离破碎,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眼光也变得一天比一天短浅。
黑色的夜空显得无比纯净,稀疏的几点星星嵌在天上,一闪一闪地被夜色衬得益发明亮,夜空也由于星星的闪烁显得更加幽远深邃。儿时在院中纳凉时,仰望星空,我觉得人类也许是生活在深深的海底,那闪烁的星星其实就是海面上的灯塔,流星是过往的船只,如果有一朝浮出海面,不知道水面上会有什么,而船只停泊歇息的海岸上又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奇怪的想法常常令我心驰神迷,现在忽然想起来,不由怅然若失。不知何时起,我们关心的东西开始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无趣了。
走了几里的路,不但毫无疲意,脚步却越发轻快,深邃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微风里沙沙作响的植物,大自然的每一部分不仅有生命,甚至有脉搏、有呼吸。一路走来,我渐渐地和它们融为一体,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心里感到无比轻松,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压力似乎从来就不曾有过,完全与我无关,又看见远处的红光了,秦腔清亮悠扬的曲牌声在夜空中飘荡过来,特别有穿透力。它不如越剧婉转,不如昆曲柔美,却有一种东西能直透胸臆,把人心中的喜、怒、悲、怨慷慨激昂地爆发出来,向造物主尽情地宣泄、倾诉、祈求。
见我回来,大家问:“照片弄好了么?”我说:“弄好了。”于是大家接着看戏,没有人担心我走夜路会有什么安全方面的问题。“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学时背过的这几句古诗从未像现在体会得如此之深。再次闻到泥土的芳香,唤起了我早已融入血液中的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自然的眷恋,更不要说这里还有人与人之间像天空一样纯净,像泥土那样质朴的情感。欲望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许多人虽然在城里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们从心底里向往的生活方式,其实就在许多人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地方。能过上这样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又成了我们新的梦想。因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永远找不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