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活跃在各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基本上都毕业于艺术类院校,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西方传统教育。他们也从西方的各代大师的作品中受益匪浅。西方的艺术观以及审美趋向。对他们造成的影响颇为深远,在20世纪初,这种西方艺术模式对我国的艺术发展确实起到不少积极的作用,这种观念或者模式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之路。这造成了西方艺术写实风格主导中国艺术主流的艺术现象。
学习西方艺术不能说是对或者是错,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恐怕很少有人在西方生活过,要做到对西方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有所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谈不上对西方大师们的原作进行长期研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着原作的复制品或者复制品的复制品进行研究,我们感到悲哀!我们吸收的是西方艺术的真正精华吗?我们禁不住要问,学习西方的方法是一种必然吗?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吗?
西方古典艺术关注的是形,是以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为其准则的,他们尽可能地用一种科学概念或比例关系说清楚要描写的对象,极力模仿自然,他们的技巧是无可挑剔的,这难道是艺术的目的或者是真谛吗?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对象的具体塑造来表达情感,真实地描绘田园风光,他们作品的形式往往是着装或者不着装的人,以至于艺术表现的局限性太大,受客观对象的束缚太深,造成了西方艺术形式单一的现象。中国的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追求讲究传神、意境、气韵等等。对表现对象不讲究其自然的物理的规范和法则,而是加以情感的适度把握,因为她强调生活表象的约束直奔“意”而去,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所谓的形是指描写人或动物的整体及动作的形,描写形时不是为了形而形,也不是写实的形,而是根据实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的形,是概括提炼的应物象形,具有较大精神张力。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课题融入到自然之中,在思想上主要借助于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直觉来洞察事物的本质。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观念,即儒家的“中和、雄健、充实”的宇宙心灵和道家的“自然、虚静与空灵”,禅宗的“存在与追问、冲淡与禅味、悟与圆寂”,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补充而其整体上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儒、道、禅”,他们无不把审美主体与终极的美学价值之间的一种同一关系视为审美和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点通过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大量遗存充分体现出来,它们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产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物化的形式,它们中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是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结合起来,它反应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立足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教育辉煌历史,如今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必须正视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观点,传统往往被视为保守的象征,实际上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本精神的主轴。而中国美术教育的新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更不是要培养出失去民族语言脱离自身文化环境的所谓现代艺术家,而是要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化,重铸中国文化结构,复兴民族文化大业,将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全面推向世界。西方艺术包括西方现代艺术只能为振兴民族文化大业服务,而不能取代中国文化。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