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 叶丛不?”我不说明白他不接。后来,我们逢年过节回去,不管钱多少,由我爱人给。
“儿子在城里”这块标牌,的确无时不在激励着他们。
有一年,六十五岁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全村人都惊讶的事情:织布,到乾县卖布。从顶棚上把三十多年前她年轻时用过的纺车、织布机挪下楼,一个冬天,她“咔咔”地一梭一梭、一寸一寸地织布,她织出了各式各样花格子的粗布单子,然后搭“蹦蹦车”到乾县去卖。我回家听了,冲她直吼:布单子能卖几个钱呀?让你儿子的脸往哪搁?怨毕我又后悔——母亲当时的表情很复杂,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后来,老俩口一口气栽了上百棵苹果树。几年后,树挂果了。他们笑着说:“儿啊,你常年在外顾不上家,我们往后就指望这些果树养老呀!”为了那些树,他们费尽了功夫,流干了汗水。女儿暑假回老家,回来告诉我:“爷爷拉了一架子车苹果在镇上卖了一上午,只卖了十七块钱。”那年苹果太多,根本没人要。父亲气得要把果树全挖了,但举起斧子却下不了手,孩子一般地哭了。
我买房的时候,为二期付款犯难。母亲问我:房钱还差多少?我说,你们不要管。父亲一声不吭,一个人悄悄出去了。下午,父亲一双粗糙的手把一叠皱巴巴的钱硬塞到我手里。父亲说:“你考学,结婚,孙女考了大学,我们都没管。这点钱,是我和你妈这几年卖苹果、卖布、卖粮攒的,也有你平时给的,你把它拿走。多一份钱,我儿你就少向人张一次口!”
有这样的农村父母亲,常回老家,真的是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