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决定“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我省在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建设的同时,省商务厅会同有关部门报经省政府同意,启动了陕南蚕桑基地建设。近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采访了省商务厅厅长李雪梅。
记者:我国东部地区是传统的蚕桑产区,为什么商务部门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李雪梅: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在东部地区已逐步失去优势。而包括我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受自然环境影响,沙荒地、旱地、坡地不利于一些农作物生长,一般的经济作物也很难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但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不仅可绿化环境、固沙防风、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收到良好的生态效应,还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我省的安康市种桑养蚕一般亩收入是种粮的3.5倍。从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的客观需要看,实施“东桑西移”是我国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我国茧丝绸业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并向现代丝绸强国迈进。
记者:我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李雪梅:“十一五”期间陕南蚕桑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安康、汉中、商洛3市建设10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生产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蚕桑基地,新增(改造)25万亩优质桑园和25万担以上蚕茧产量,在基地区域内实现蚕农年户均增收3000元;培育发展10个以上“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有一定实力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一批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将基地区域内现有烘茧灶全部改造为环保节能型烘茧设备;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记者:省上有哪些支持政策?
李雪梅:省政府领导对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加快建设陕南蚕桑基地十分重视,袁纯清代省长亲自深入陕南3市调查研究,先后两次作出明确批示,同意从陕南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陕南蚕桑基地建设,从今年起连续安排3年。经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每年850万元用于支持建设5个蚕桑基地县项目,每个项目170万元,促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150万元用于支持茧丝绸行业科研使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为陕南蚕桑基地建设和巩固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申请省上支持建设的陕南蚕桑基地项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雪梅:申请项目的龙头企业应达到以下条件:1.企业组织机构健全,产权明晰,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的独立法人企业;2.有连续3年以上(含3年)的生产、收购、经营良好记录,产品优势明显,市场稳定,年销售额原则上应达到3000万元以上,能按时支付税金,银行贷款的信誉等级在AA级以上;3.应有从事茧丝绸生产经营的经历和经验,与蚕桑基地所在地的乡镇签订了发展蚕桑合同或协议,确保基地建设的具体项目在实施中不低于省上规定标准,龙头企业在每个项目上补贴蚕农的资金不低于省上资助标准,并有较为配套完善的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控和蚕茧销售网络。
实习记者 孙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