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访了宝鸡市农村的部分中小学校,发现这些中小学在缺乏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已经走上了一条既告别应试教育,又远离素质教育之路。
减负落到了“实”处
记者在许多农村中小学看到,学生的负担确实是减轻了。老师们留的作业很少,甚至不留作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也比以前少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多了起来。学生的课业任务在学校就能完成,学生放学之后,时间基本是自己安排。许多中学也已经取消了月考制度,只剩下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有的老师甚至开玩笑说:“现在不是减负的问题了,我看是应该增负的问题,要不然这些孩子就只知道玩儿了。”
素质教育教学落后
减负虽然落到实处,但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比较少,有些学校虽然想组织一些锻炼学生能力的课外活动,但是,由于财力有限,许多具体的活动无法展开。一名中学老师对记者说:“他们用‘普九’的投资买了一部分图书,但是学校没有房间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览室,所以现在这些图书只有老师在看,学生没有利用到这些图书。”
某中学的一位具有38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说:“现在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但是素质教育这方面却没有相应提上去,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教育还不如我上学的那个时候,我们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但是学校每天都有一节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被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活动,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所以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几乎每个同学都扩展了一些书本知识以外的本领。”
不良影响
基于上面的情况,农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县城的中学,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直接被县城的中学录取走,因为在县城的中学,师资比较好,学校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把孩子送到那里,家长是比较放心的。在这种情况下,剩在农村中学里面的学生都是基础比较差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也不浓,这样的情况对于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没有竞争,学生们普遍厌学;老师面对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上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的发展,甚至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而且已经在农村的中小学阶段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