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讲到这么一段话:他到大学演讲,有女学生问他:“一个男人的第一魅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演讲厅里响起一片掌声。在另外一些场合,有职员问他:“一个企业家的最佳品质是什么?”他回答:“有社会责任。”
当记者把这段话克隆给郭辽东时,他立即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文人就是不一样!”
其实记者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由衷地钦佩这位以捐资助学、为民办事而闻名白水、闻名陕西的满族汉子,一个从下岗职工成长为一个造福一方的企业家。
偶遇放羊娃始开助学路
在前往白水的路上,郭辽东的司机给我们一行絮絮叨叨地说起了郭辽东的许多事情。2003年春季的一天,郭辽东到北乾村办事,在山上看到一个青年一边放羊一边在专注地看书。他感到奇怪,就去和那个青年聊了起来,谈话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叫郝斌,是全县2002年高考文科第一名,已被四川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家里穷,两年都没能走进大学的校门,这年父亲让他利用业余时间放羊挣学费,一家人对郝斌的前途都感到很茫然。
郭辽东听到这些话心里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他自己就是穷孩子出身,就是因为家庭困难,没有钱上不起学。现在他又遇到了没钱上不起学的学生,就产生了资助的想法。当天晚上,他就宣布,只要2003年以后能考上二本大学的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
从那时起,郭辽东就把北乾村和李家卓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开始了他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动,第一年就资助了9名学生。随后,他从自己的公司抽调资金,建立了“辽东助学基金”,每年都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他的助学行为彻底打消了附近村民怕孩子考上大学供不起的顾虑,一些原来想早早让孩子回家挣钱的家庭,现在也一门心思地供孩子上学。几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连续两年达到16人,郭辽东每年资助的钱数也从最初的4万多元增加到8万元。今年,东关村的村干部找到郭辽东,希望把东关村的贫困学生也列入他的资助范围,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四年来,郭辽东已经出资24万元,资助了47名贫困大学生。同时,他还特别关心基础教育,拿出了50万元修建了北乾小学。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资助计划”,希望能资助100名大学生。只要他还有能力,他就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与此同时,郭辽东每年又给自己定了30名残疾人的助残“指标”。
下岗工当上村委会主任
司机的一路诉说,让记者心目中不禁勾画出一副慈眉善目的形象,然而渭南市总工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郭辽东是典型的满族人,她觉得有点像努尔哈赤。记者不禁有些茫然,不知道怎么将二者联系起来
郭辽东在眼前了,浓眉,阔脸,隶字胡,后背头,大高个。真的有点像印象里的努尔哈赤。
握手,落座。就开始说话了,四周人都抬头倾听,不时传出笑声。十几分钟过去了,他说的津津有味,语言风趣幽默,听得大家高兴。说的都是他的经历,有一次某某家着了大火,他及时把人员从大火中背出;母亲过寿,下雨天白水县两三万人来捧场,他激动万分,一位给他随礼6元的老太太,最后却得到他100元的回家坐车费,等等。
话题转到了记者,他说:“其实我也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下岗职工。”
记者不禁有些惊讶:“你不是北乾村的村委会主任嘛?!怎么可能是下岗职工?”
他大笑道:“这其中有故事呢!”
原来郭辽东曾经就是白水县二轻系统的一名职工,1984年告别铁饭碗。先后创办过家具厂、毛纺厂和砖厂。1994年,郭辽东又投资兴办李家卓煤矿,凭着多年的办企业经验,煤矿发展不断壮大,1999年改建为白水县李家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如今企业已拥有员工300余人,总资产千万元。
白水县是贫困县,郭辽东富起来后,首先想到为家乡做点贡献,他把北乾村选定为扶贫对象。
2003年郭辽东投资40多万元修筑了上百公里的盘山公路,又投资十多万元买来各种经济作物。又垫资150万元给村民购回中药种苗,引导村民发展中药材经济。
2003年夏和2004年春,郭辽东先后捐资145万元,将北乾村的17公里土路全部铺成柏油路。在通车剪彩仪式上,全村村民联合给郭辽东送了题为“告别千里泥土路,村民感谢郭辽东”的牌匾。不久,他又捐资15万元,拆除了北乾小学的危房,重建了校舍。
2004年初,村委会换届选举,群众一致要求郭辽东当村委会主任,可郭辽东不是北乾村人,他一再推辞,村民见郭辽东不能上任,就自发组织近千人,到县政府“上访”。当县委县政府领导知道事情原委后,就劝说郭辽东接受群众要求。于是,2004年2月19日,郭辽东被选举为北乾村村委会主任,正式走马上任了。
郭辽东的困惑
郭辽东文化程度不高,但说的许多话其中包含的哲理,却让人深思,他给记者“发表”的“神鬼论”,就颇有意思,按他的话说,他所理解的神,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因为这个人太好了,好的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所以就被人们尊为“神”。而他所理解的鬼,则是总是做坏事的人,因为坏的程度无法比拟,所以就被人们贬低为“鬼”。仔细想来,确实有他的道理,也许,这就是神鬼的真正由来。
当他一直这样坚定做他的“神”的时候,他这种无限慷慨的举动,却招来家人和亲戚的不满和不理解,有亲戚说他与其把钱捐给不认识的人,还不如给自己。
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58岁的郭辽东神情沮丧地告诉记者,妻子因为他的这些“慷慨”和自己分开了。记者和在座的人,不知道怎么去劝慰这位真正的汉子。
但郭辽东告诉记者,他还会坚持自己的做“神”历程,不管路途多么艰险。他知道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说独木难成林,他是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能够带动其他人的资助,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关注。令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带动下,现在白水县已经有不少经济富足的人,开始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
李亚利 本报记者 邰荣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