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太多,个人信息不足,虚假成份太多……18日,在招聘会现场,提起求职简历,陕西海泰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代卫平如是说。
多余:公共信息泛滥
现在的学生简历,越来越厚。今年,代卫平负责公司招聘,从西工大、长安大学再到国展中心,共收到学生简历300多份,但他发现不少学生的简历太厚,什么学校介绍,专业介绍,各种获奖证书,一些不必要的公共信息应有尽有。他回忆说,有一次,他竟收到一份厚度达20多页的简历,原因是每个获奖证书都复印一张纸。
鉴于简历过于复杂,代卫平说,理想的简历不要超过两张纸,挑选最重要的信息,这样既经济,又方便招聘单位掌握应聘者信息。
缺失:职业方向信息
“绝大多数学生简历缺乏职业方向信息。”代卫平说,学生的简历中,个人信息,教育背景、获奖情况、社会实践以及自我评价信息都比较全面,但几乎没有几个学生在简历中注明自己的企业方向。这说明学生个人定位不明确。他建议求职者,在制作求职简历时,应该注明自己的专业特长,打算去哪个行业、哪类岗位等职业方向信息。这样便于招聘单位在众多求职简历中做出选择。
失望:虚假信息太多
一些学生为了增加求职砝码,虚填求职简历、捏造参与课题。代卫平说,不久前,他在长安大学招聘时,发现一个学生写着参与教授设计的“汽车制动”课题研究,参与学生是两人,可18日,在招聘过程中,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的另一名同学也在简历中写着参与这一课题研究,并告诉他,有四人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两个肯定有人说慌。”代卫平接着说,现在学生简历成绩单中的水分更多,他曾经收到一个学校同一专业,专业前10名10多个人简历的闹剧。
“精通”、“擅长”等各种词语在招聘简历中泛滥。代卫平对此非常不满,他说,学生制作简历要谦虚,应实事求是的注明特长,力求用词准确,尽量杜绝“达到”、“具有”之类的模糊词语。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徐小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