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王华戴着一顶八角黑皮帽,在瑟瑟冷风里,他站在陕西焦化工有限公司门前等待我们已经很久了。我握着他冰凉的手,望着他满是灰黑的脸庞和那双异显明亮的双眼,心中充满歉意。
走进炼焦分厂热工二段,王华的话多了,随便哪处的那台设备也能引发他的话题。他在这里待了12年之久,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汗水,这里饱含量着他生命中太多的情感和心血!
1994后7月,年仅21岁的王华技校毕业后分配进陕焦工作,开始他生命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航程。然而仅仅四年后的1998年春夏之际,陕焦这艘大船搁浅了,企业效益日渐下滑,承载着太多人命运的船没了方向,不少一线生产人员忍痛离去。是去是留,也成为摆在王华在内的陕焦人面前事关前程的人生抉择。去,为生计寻找前路,无可厚非;因对陕焦深深的感情,但却前途未卜。25岁的王华在经历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他给自己的答案是:“留下来与企业死生与共,共渡难关”。王华说:“人都走了,企业就彻底没有重生的机会了。所以只要人还在、心没散,还会有希望。”
危难之际,王华的工作更卖力了。年轻的他更是在此刻勇挑起铁件班班长的重任,他每天起早贪黑,整天在两组焦炉间来回奔波,一人身兼数职,用自己无言的辛勤劳动感染并带动班组成员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在陕焦最为艰难的岁月里,是王华用自己的默默辛劳,保证了五座焦炉在限产情况下的正常维护与日常生产的顺利开展。
所幸的是,陕焦在大批像王华这样的忠实员工的合力和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下,很快又驶向大海。王华的忠诚得到了回报,2003年,陕焦6#焦炉扩建,王华担任烘炉组副组长,在坚持抓紧好3#、4#焦炉日常有生产维护的同时,他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焦炉的建设工作中,整整63天的烘炉过程里,他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冒着高温,顶着烟熏,他的手脸皮肤被火烤烟熏掉了一层皮,可他顾不得休息。烘炉工作完成后,又接连完成了炉门框安装、煤气空废气设备安装验收以及集气槽荒煤炭气系统的验收工作。现在,每每望着6#焦炉上空冉冉升腾的青烟,王华脸上总会充满自豪。
工友说,王段长这几年间,除了坚持每周义务奉献值班一天外,每遇分厂有重大检修或因暴雨停电、停炉时,段长都会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参加抢修、抢险,常常是一身汗、满脸灰尘却毫无怨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2002年秋,王华经省冶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取得焦炉调温工高级工证书;2005年10月,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笔试与口试考试,他又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
“人的青春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美好的焦化发展事业之中……”这是王华常常自勉的一句格言,也是这位省国企“四有模范职工”的真实心声!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