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舞台生涯,不为钱、不为官,就是通过表演,满足观众对笑的愿望。 ——马季
一战成名
1956年,北京市工人业务曲艺观摩会,羽翼初成的马季一战成名。表演的段子叫《搞对象》,讽刺了一个青年工人求偶心切,险些上了特务圈套。作品的缺陷很多,但是马季所塑造的那个小青年却鲜活生动,把其心地善良又少不经世的想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轻松夺得了一等奖。
当年六月,马季作为北京赛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职工业务曲艺汇演,表演了一段讽刺邮政工人工作马虎屡出差错却强词夺理的相声《都不怨我》,再次勇夺全国冠军。随后,马季正式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迈入了相声艺术的殿堂。中广是当时中国相声的王牌军,四大名家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不计名分,共同热心培养这个可造就的相声新人,马季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不到两年,成为笑林里一位名人。
深入人心
马季在相声道路上不断前进,不但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因为其创作能力的出众、热情的表演风格、讽刺与歌颂并重,而在业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健康的笑声》一文,第一个提出了马季将是侯派相声接班人的观点。
文革期间,马季也曾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也都经历了从头脑发热到挨批挨斗等等惨痛的体验,但始终没有泯灭对相声的热情与追求。在被江青斥责相声为“耍贫嘴”的文化白色恐怖时代,马季与唐杰忠先生历经艰难,改编与上演了歌颂中非友谊的相声《友谊颂》,让濒临毁灭的相声事业于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四人帮”被粉碎后,又以高昂的创作热情,表演了《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海燕》、《新桃花源记》等振聋发聩的力作。进入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季先生的创作与表演进入了升华期,优秀的讽刺与歌颂作品不断问世(所以我总是奇怪,为什么总是有些人永远批评马季先生只会表演歌颂相声,而对其优秀的讽刺作品视而不见)——《百吹图》、《多层饭店》、《美》、《成语新篇》、《儿女赞》、《特种病》、《彬彬有礼》…今已皆成不朽之作,而其热情亲切的表演激情、幽默谐趣的语言风格、台风潇洒自如的艺术特点,也为当时全国的观众所喜爱和推崇,成为第七代相声演员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80年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相声名家之一。
80年代中期后,相声进入了电视时代,在当时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先生表演的经典作品为千家万户的团圆之夜带去了欢笑。《一个推销员》(宇宙牌香烟)将单口相声与个人小品风格相融的有益尝试、《农家乐》吹来的农村富裕之路的春风…特别是87年的《五官争功》,马先生与几位得意弟子珠联璧合、火爆热烈、生动形象的表演深入人心。
培养新人
马季先生不但有着丰富的创作和表演经验,同时也为80年代的中国相声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新生力量。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群星闪耀,其团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家军”。他屏弃创作私有、储为己用的惯例,把很多作品分给弟子和青年相声演员去表演,其《百吹图》据说是建国后的新相声作品中被其他演员排练演出最多的作品。他还著有十三万字的《相声艺术漫谈》,把自己的艺术经验传播给更多的相声从业者;1979年出访日本,1982、1984年两赴香港,为相声文化的普及与交流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相声从颠覆的滑坡,马季老师感慨,现在很多相声演员都不务正业了:“我的弟子中就有开网站的,有拍电影的,还有当官的。这些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相声演员全折腾这些了,也就不可能有精力去搞什么创作了。就说办网站的那位,已砸进去3000多万了,整天就只想着怎么弄,这样的状况下你能指望他有精品出来吗?再有就是现在的相声演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一些人仅仅把说相声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他们光顾着自个儿点钱时乐了。”马季老师对相声的挚爱,从这段话可见一斑。
12月20日,马季因心脏病在世上谢幕,天堂里多了一个笑星。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