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省劳动保障厅、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截至2006年底,全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强化培训管理服务,提升输出人员质量,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劳务输出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呈现八大亮点。
亮点一:劳动力转移突破500万。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增至521.7万人,较上年度增加了15.1万人。全省劳务输出432万人,完成全年劳务输出计划任务的105.4%。在转移就业的人员中,向省外转移就业的307.2万人,在省内转移就业的176.7万人,境外就业的5372人,外省来我省就业的农民工约100万人。
亮点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在输出的432万人中,有组织输出237.6万人,占全省劳务输出总数的55%,完成全年有组织输出计划任务的105.3%,与上年相比增加了9个百分点。
亮点三:劳动力转移前接受培训增加。全省共有215.9万人转移就业前接受了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41.4%,其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为84.9万人,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16.3%。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3.2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50.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7.3万人。
亮点四:就业地域分布广阔。我省转移到外省务工的307.2万名农民工中,主要流向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等20多个省、市。其中:流向到长江三角洲的91.2万人,占出省农民工总数的29.7%;流向到珠江三角洲的102.4万人,占33.3%;流向到华北地区的29.4万人,占9.6%;流向到东北地区的14.8万人,占4.8%;流向到西北地区的30.6万人,占9.9%;流向到西南地区的14.7万人,占4.8%;流入其他地域的23.5万人,占7.6%。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制造、电子装配、服装、玩具、制鞋、塑料加工、采矿、保安、家政服务、建筑及餐饮服务行业。我省转移到省内就业的176.7万名农民工,主要流入到西安和各地的市、县、乡(镇)。外省来我省就业的100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西安、延安、榆林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
亮点五:劳动力转移机构进一步健全。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类劳务输出(职业中介)机构2249家,其中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27家,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1538家,其他组织开办145家,民营和个体开办439家。目前,我省及市、县(区)三级已设立驻外劳务办事机构140个,分布在全国的25个省、市、自治区。省政府9个驻外办事处按要求大都加挂了劳务输出办事处牌子,按照职责积极实施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亮点六:劳务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227亿元,较上年的211亿增加16亿元,增长了7个百分点。人均年劳务收入4500元。2006年劳务收入与2000年劳务收入57亿元相比,6年间增长了170亿元。
亮点七:劳务品牌优势突出。到目前,我省已精心培育了一批劳务品牌。关中地区突出技工优势,形成了“蓝田厨师”、“宝鸡技工”、“杨凌农科”、“咸阳足疗”等品牌;陕北注重培育了“米脂家政”、“圣地保安”;陕南着力打造“秦巴茶艺”、“药材技工”等劳务品牌。蓝田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陕西蓝田中国厨师之乡”,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宝鸡技工”“米脂家政”相继在工商注册,实现了劳务品牌历史性跨越。
亮点八:能人返乡创业势头良好。劳务输出造就了农民企业家,他们返回家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近30万务工能人返乡创办了经济实体或企业,推动“打工潮”走向“创业潮”,实现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本报记者 薛生贵 通讯员 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