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他是在樊家川林场一孔光线暗淡的砖拱旧窑里,要不是握住他那长满厚茧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衣着朴素书生模样的中年汉子,能八年如一日,只身一人在远离村镇、没水缺电的山梁上植树造林,让120亩地的险要旱塬长满刺槐,披上了绿装,被澄城县林业局树立为“退耕还林示范点”。他,就是澄合矿务局林业中心樊家川林场场长甄照波。
植树造林不是简单的力气活。为了提高刺槐的成活率,甄照波还精心研究气象与水土。有一年的中秋节,妻子带着儿子从临潼娘家来林场和他团圆。一家人吃过月饼,借着月光,甄照波又和妻子在山坡上补栽白天剩下的几棵刺槐。过了不久,甄照波发现晚补栽的树苗长得格外壮实。甄照波心里一乐,原来晚上栽树有助于保持水分,成活率高。夫妻俩将这种植树方法取名叫“月下植树法”。举一反三,针对渭北高原秋季土壤浸润、光照较弱的特点,他又发明了“秋季植树法”。这一年,他前后补栽了一千多棵刺槐。
甄照波说:“人活心,树活根。”每栽下一棵树,他都精心呵护。有一次,甄照波辛辛苦苦补栽的几十棵刺槐一夜之间竟然被野兔啃了个精光,原来整整齐齐的刺槐树行东倒西歪一片狼藉,他满心期待的喜悦转瞬化为乌有。一向坚强的甄照波病倒了。然而,从病榻上刚能爬起来时,甄照波又开始起早贪黑,补栽刺槐,修剪树枝……
几年来,为了植树造林,甄照波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就连春节也要在林场度过。为了工作,他很少回家,最长的一次有一年多没有和亲人团聚。曾有三个多月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一句话。有一次他病倒了,几天几夜卧床不起。和他要好的村民蔡红军来看望他时,才得知他病倒了,急忙用车把他拉到樊家川卫生所诊治
曾经有人问甄照波:“你在林场干,人累瘦了,脸晒黑了,一个月工资才600多块钱,你到底图个啥?”甄照波微笑着说:“这也是工作,工作总得有人干。” (陈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