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省经济承接“十五”时期快速发展的势头,继续在高平台上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383余亿元,增长12.7%,提前四年基本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呈现出“经济增长快、结构调整高、宏观效益好、居民收入增、市场物价稳、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态势。我省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这是快速发展中的隐患,必须加以重视和关注。
——物价上涨的压力逐步加大。
尽管价格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领域的价格上涨还比较快。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高位运行,2006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9.6%,高于全国平均涨幅。生产资料价格高于生活资料价格,重工业价格高于轻工业价格,表明成本推动型的上涨压力逐步加大。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2006年,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1.6%,从就业人口来源看,无论是人口出生、还是高校扩招时间段看,2006年都是就业高峰年,而1.6%的就业增长率明显偏低;从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连续几年保持在12%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就业的相应增加,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方面由于粮价偏低和农资上涨的双重约束,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全省粮食连续几年获得丰收,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受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落后、年龄结构性缺陷的不利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大突破,减弱了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县域经济发展依然落后。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实施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国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突出问题是经济总量太小、实力不够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有关资料对比分析,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佳县”,其经济总量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5%,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水平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29.4%,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42.1%,目前还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从能耗的决定因素看,虽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方向进行,但完成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0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1.48吨标准煤,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由高到低排列14位;电耗排列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排列21位。2006年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2.67吨标准煤,由高到低与重庆并列居全国第20位;单位GDP电耗1544.19千瓦时,居全国第11位。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由于各地节能措施尚未到位,全国2006年节能降耗目标很难实现。我省工业能耗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高耗的工业企业技术设备没有大的改造,耗能较高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