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该市渭城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咸阳市去年初确定统计的零就业家庭,到当年10月底已经成功实现再就业目标任务。
宝鸡市、铜川市、商洛市等在开展“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中,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对口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就业。截至去年10月底,宝鸡市各级领导和市县(区)公务人员与5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结对帮扶,356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1621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各县(区)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铜川市在社区内大力挖掘公益性岗位,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目前已有942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延安市积极开展由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来安置“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经过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已落实公益性岗位1000个左右,该市宝塔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落实岗位300个左右,并已安置“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250人左右。
据统计,自2005年3月1日,陕西联动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以来,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援助“零就业”家庭17484户,使33796人实现了再就业,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3854户,26350人的126%和128%。
省劳动保障厅制定了详细的援助活动措施,主要有九大方面,包括就业援助、资金援助、培训援助、SYB创业培训、技能鉴定援助、岗位援助、生活援助、热线援助、“一对一”帮扶援助等。主要内容是:免费职业介绍一次。凡自主创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可以从再就业资金中享受就业补贴并优先得到小额贷款扶持。用工单位安置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政府一次性发给用工单位安置补贴。劳动保障机构组织的各类职业培训,“零就业”家庭成员可以免费参加,并可重复培训两次。“零就业”家庭成员可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为“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062个,“零就业”家庭人员接受再就业培训2050人,就业再就业人员享受岗位补贴636人,享受社保补贴488人,创业人员享受税收减免446人,享受收费减免的534人,帮助“零就业”家庭未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低保5392人。同时,全省共为1011户“零就业”家庭发放小额贷款925.7万元。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援助活动的深入开展。
建立“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省劳动保障厅通过现场会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全省“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
西安市委、市政府近期制定了六项具体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困难人员就业的意见》,全市开发1.3万多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在去年11月24日,西安市专门召开了一次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工作专题会议。截至目前,西安市公益性岗位开发了13420个。每人岗位补贴472元/月,“4050”人员养老保险2663.28元/人,医疗保险1334.36元/人,其中政府补贴2/3,两项社会保险补贴2861.24万元。全市公益性资金补贴共10462.33万元。
榆林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就业援助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援助的重点对象,加大就业援助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铜川市、商洛市商州区等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任务分解下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把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陕西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张延成局长告诉记者:帮助“零就业”家庭从根本告别贫困,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造成“零就业”家庭困难的因因素比较复杂,由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市可提供的公益岗位有限,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一些“零就业”家庭的成员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成员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或嫌工作脏、累、差,就业愿望不很强烈,也给援助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
面对全省“零就业”家庭工作的开展,省劳动保障厅鬲向前厅长向记者道出了决心:力争在2007年底前,使全省“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需求和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全部实现就业。下一步要在提高就业质量上下功夫,逐步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还将加强与工会、民政、残联、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最终达到全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本报记者 薛生贵 通讯员 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