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电视台推出了鉴宝类节目,以其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也有些节目内容存在很多问题:仿造拙劣的假画,在节目中被当做真迹估价上百万元;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大肆宣扬藏品能够升值的时候,从来不说明收藏市场的交易风险等等,不少文物专家指出,当前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严重扰乱了收藏市场,应加以整顿。
吴作人假画鉴定为真迹
2005年5月,在该鉴宝节目中,还曾出现过一幅吴作人《牧牛图》,在节目中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吴作人妻子、著名书画家萧淑芳及萧淑芳的关门弟子——画家曲赫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吴作人先生的女婿商玉生均认为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巨大反响。
评委收藏假画鉴定为真迹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画鉴定家透露,该电视台的另一档艺术品投资类节目,在去年的一期节目中,曾聘请一批南京著名书画专家担当评委。节目中,有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有大约8平方尺,可谓尺幅巨大,专家团给估价500万元。但实际上,这幅画是赝品,而且属于高仿级别,非专业鉴定人士难以认清其本质。
这位书画鉴定家还透露,其实这幅画就是担当现场评委的某位南京书画专家的,是他以极低的价钱从别的城市买来的,而且买时就知道是赝品。不知他通过什么手段,把自己的画搞到自己当评委的节目中,而且当着亿万电视观众,把赝品鉴定为真迹。其实即便是郑板桥的真迹,如此尺幅的作品现在市场价格也仅300万元上下,你标500万的价格卖,根本没人搭理你。
报喜不报忧 只说升值从不说风险
从事书画鉴定业10余年来,因为一张画导致倾家荡产、犯罪入狱,乃至背井离乡的事情,张蔚星见得太多了。他说,在外行人看来,文物艺术品买卖,只存在真伪的风险,但其实投资的都是真迹,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每个画家作品的价格,都是有涨有跌的,瓷器、青铜器等其他品种也一样。藏品的价格随着牛市和熊市的转变而不断变化,这一点与股市十分类似。比如很多当代的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去年以来价钱跌得厉害,如果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有人按当时的市价买入的画作,现在按当时的价钱卖,不会有人理睬。
节目泛滥 地方台还在推出节目
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制片人赵春华表示,目前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确实有泛滥的趋势,就如同前些年的综艺类电视节目泛滥一样——很多电视台发现这类节目的收视率比较高,就自己也开一个。
目前,各电视台推出了近十档电视鉴宝类节目。由于此类节目观者甚众,所以一些地方电视台近期还会推出新的节目。央视《艺术品投资》的负责人方书华表示,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确实有泛滥的趋势。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