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车削加工十余年的陕飞数控机加厂车工班班长马立军,别看工作时间不长,可在飞机零件车削加工中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攻克了多项加工技术难关,在中航二集团举办的技术比武第四片区比赛中荣获车工比赛第一名,并被陕飞集团破格评聘为高级技师。
1994年12月,复转进厂的马立军当上了一名车工。进厂才三个月,他便独立承担起飞机零件加工任务。正是他的勤奋好学与刻苦钻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运八飞机钢接头等技术含量高、加工难度大的关键件、重要件等加工任务便落到他的肩上。生产过程中,他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尝试,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攻克了一道道加工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某重点工程研制进入关键时刻,新增的一项材质硬度高、形状结构复杂、装夹与定位困难的异形零件,因加工壁孔深、壁薄变形大,稍有不慎,便会导致零件超差报废,按照传统加工方法,成型合格率仅有10%左右。看着厂领导焦急的样子,马立军二话没说,主动承担了这项生产任务。他先后查阅了数十份技术资料,多次请教主管此项目的技术人员,制作了一套简单的工装,更换了刀具,改进了加工方法,终于攻克了加工技术难题,使零件加工合格率达到100%,不仅大大缩短了零件生产周期,而且一举打破了此项零件批生产中的“瓶颈”,为重点工程研制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马立军经常对班里的职工进行技术指导。这不,在某重点工程某系统接头生产中,由于要正反面切削毛坯余量、定位、精车,加工工序繁琐,多次定位容易造成超差,喜欢“多管闲事”的马立军便盯上了这项“烫手”的活儿。生产过程中,他一有空就细心揣摩这事,想了许多方法进行试验,最后重新选择加工基准面,改进装夹方法,合并相关工序,现在只需一道工序就可完成切削毛坯余量及精加工任务,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产品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张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