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昔日好收成 如今陷困境

——陕西第一毛纺厂下岗职工再就业种植大棚菜的调查

2023年10月08日

初春时节,阳光伴随着寒风一起向人们袭来,地里的农作物才开始生长。走进位于咸阳市郊区南朱刘村的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看到很多人在大棚里忙进忙出采摘蔬菜,完全是一幅丰收的忙碌景象。这里是陕西第一毛纺织厂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的蔬菜种植基地,2004年该厂200多名下岗职工从车间走向田间,开始了再就业之路。

再就业之路

2004年因为企业效益不景气,职工纷纷下岗,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在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和省总工会的关怀下,陕西省第一个为下岗职工建立的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陕西第一毛纺织厂成立了。这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占地200多亩,有60米长和120米长的大棚共计100多个。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年职工们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万余元,该厂工会的周师傅回忆说:“那年的圣女果吃起来特别的甜!”下岗职工家里的生活好了,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脸上都绽开了幸福的笑容。这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成了陕西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明星工程”,全省其他地方也开始为下岗职工建立类似的大棚种植基地。

昔日风光不再职工艰难维持

如今离大棚蔬菜基地建立已有3年时间了,在这3年中这些下岗职工的蔬菜经营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这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一下车,就看见了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两边排列着两列大小不一的蔬菜大棚,十几个人正在忙碌着。在路两旁堆放着生活垃圾和很多秧苗及腐烂的圣女果。一些大棚前的水泵已经坏掉了,这里的管理者之一赵经理正在忙着为那些水泵坏了的大棚灌溉。提起这里的情况,赵经理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一开始还不错,但是最近一年多以来阴雨天气比较多,果子销路不好,已经有一部分职工另谋出路了。目前这里的下岗职工只有100多人了。

赵经理对记者说:“我们的产品销售做得比较差,没有条件去做广告招揽生意,只能等着贩子上门来收,如果他们不来,那么即使果子已经成熟,我们也不敢采摘。”据了解,目前连一辆农用机动三轮车也没有,想自己把圣女果拉出去卖的条件也没有。因为年久失修,有3个大棚已经相继坍塌了。其余的那些大棚,有很多也有裂缝,必须用木头支撑。每逢下雨天,在大棚里劳动还是担惊受怕,生怕因为下雨大棚坍塌而发生危险。前些天刮大风,夜里把电线都刮断了,对蔬菜的种植影响很大。还有就是大棚蔬菜基地周围的治安环境比较差,经常发生偷盗事件。大棚外铺的薄膜的价格近年来一直在涨价,所以大棚蔬菜基地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记者来到一位叫赵春玲的女职工承包的大棚前,赵大姐和她的丈夫都是下岗职工,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经济负担比较重。在赵大姐的大棚里种了3600株圣女果,每株大概可以结果5斤左右。从去年9月播种到现在,赵大姐已经投进去了7000多元,可到目前只卖了5000多元,她担心今年连成本可能都收不回来,更别提赚钱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期只有每年9月到次年5月的8个月时间,其余时间什么也种不了。最近也没有贩子来收他们的圣女果,记者看到大棚里很多果子都已经成熟,放眼望去尽是红红的一片,只能让它们长在树上等有人收购时采摘。

出路何在

陕西第一毛纺织厂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本来是办了一件好事,可是却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外部环境的扶持方面没有持续加大。该厂工会主席李广通说:“企业的效益一直没有好转,不能为大棚蔬菜基地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我们也想再投资一点,可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赵经理还对记者说:“近两年政府给我们的扶持力度比以前小了,我们蔬菜基地有很多硬件设施需要花钱来维修或更换,但现在我们在经济方面得到的支持很小。”另一个方面就是需要这些职工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条件,不能还用以前在工厂的那种“等、靠、要”的思想来办事。不管怎样自己的事业要是自己不努力,别人为你做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下岗工人再就业除了政府要大力扶持,全社会要支持以外,职工们更应具有创业精神,要有闯市场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竭尽所能,为自己的产品找出路才行,因为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本报记者 鲁静

等待采摘的圣女果

破烂不堪的大棚和腐烂的秧苗

上篇:没有了
下篇:太白公路管理段为职工办伤害保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3/20070315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3/15/28458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