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按照“先难后易、稳步推进”的改制思路和工作精神,延安市黄龙县历时一年的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任务基本结束。通过改制,18家国有粮食企业的在册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六十年代供养人员全部得以置换分流和妥善安置。
在一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多、改制难度大,致使改制步伐停止不前。在对粮食企业进行改制中,黄龙县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无情改制、有情操作”,把安排职工当成改制成功的关键问题来对待,全县共安置各类人员270名,支出安置费用1000余万元,对在册的197名职工工龄全部买断;解除劳动关系的182人也支付了补偿金,并支付了拖欠的养老费220余万元,使所有职工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同时,他们认真解决改制后职工的去留问题,完善了离退休人员和遗属等医疗保险,对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进行转移托管。坚持政府推荐、自谋职业双向选择的方式,使50%的失业人员得到安置。目前,首批登记失业的人员已开始获得政策性帮扶救济。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职工安置渠道多,在改制中没有发生群体上访事件等,整个改制工作运行平稳,改制步伐稳步推进。在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前期工作后,该县通过评估、公告等方式,加快国有资产的合理流转和处置,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快粮食行业新企业的组建,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性经营调控职能,从而发挥其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主渠道作用。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