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芦苇:要把《白鹿原》拍成民族史诗

2023年10月08日

翻开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扛鼎之作: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叶大鹰的《红樱挑》,都与一个杰出幕后人物的贡献分不开,他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电影剧作家芦苇,由他撰写的电影剧本曾经托出了整整一代电影人。最近刚刚在美国洛杉矶和妻儿共度过新春佳节的芦苇回到了国内,由于他所在的《图雅的婚事》剧组又获得了陕西省政府颁发的50万元奖金。3月26日晚他在西安人民剧院接受了这份荣誉前,记者在昔日大学同窗、如今的深圳著名文化经纪人君莉女士的牵线下,见到了刚回西安家中的芦苇,听他讲述了将《白鹿原》搬上银幕的情况。

一身休闲便装的芦苇先生坐在记者面前,随意而潇洒。他虽生于北京,却是在西安长大,下过乡、种过地、当过工人,并从西影厂炊事员、美工起步成为著名剧作家,因而对西安有着格外的情感。自从应原作者陈忠实之约担任改编电影剧本重任后,芦苇先生便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见到记省,话题自然从改编《白鹿原》开始。

“《白鹿原》是当代文学殿堂的一部名作,在读者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旺的人气,无形中提高了对电影改编的期望值。你有没有信心将电影提升到小说的艺术高度?”对于记者的问题,芦苇先生回答道:“我很能够理解大家的这种期望值。《白鹿原》是一部真正站在农民角度的作品,它是农民的生存史,也是宏大的地域文化史,它展现了生存的艰辛与生命的伟大。写剧本前,我曾经和原作者陈忠实谈过很多次,他建议我的改编一定要忠于乡土文化本色。这也是投资方和我的共同心愿。我将努力保持原著的精神气质。探索创造新的艺术形态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电影的人文品质,把《白鹿原》拍成一部发生在黄土地上的民族史诗”。

那么,将来展现在大家眼前的电影《白鹿原》与小说会有何不同?芦苇告诉记者,原小说描写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几十个,而改成电影必然受时空限制,需要将人物精炼出来。在电影中主要人物将减为七八个。但电影的情节性和悬念感会增强,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的开篇有着很强的预示性,会保留为电影的开场。我曾经专门去看过北京人艺的话剧版《白鹿原》,怎么看怎么不得劲,它对乡土文化的表现不地道。在电影中,我会避免这种倾向,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

对于有消息说他在编剧之外还有望出任电影《白鹿原》的导演。芦苇的回答是:“我只能说我现在是导演的候选人之一。我原来推荐的王全安导演由于种种原因已经确定不会执导《白鹿原》。由于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这片乡土文化有感情,而且我在《西夏路迢迢》等电影中做过导演而且还获了奖,因此投资方对我执导这部电影有一定期望,但还没有最后确定。如果能找到别的更合适的导演,我还是希望比我强的人来导。”他还肯定地告诉记者《白鹿原》剧本已经基本成型,估计今年内可以投拍。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有合作,并且均有作品在顶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的编剧。芦苇先生还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称。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他在深圳接受晶报记者专访时,指斥“第五代导演拍大片没诚心,只关注商业,根本不关注人义关怀,国产电影大片成风”,引起影视圈一片哗然。记者自然又与他拉起这个话题。

芦苇侃侃而谈,说现在跟那时的心态不一样了。当年无论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是周晓文,大家对电影的文化品质比较看重,愿意做文化经典,肯在剧本和人物塑造上下工夫。但随着娱乐时代的迅速到来,一批新的大片诞生了,不再注重研究剧作,投资规模越大,故事结构越“弱智”,剧本投入跟整体投资不成比例,造成了中国电影的恶性循环。

记者知道芦苇先生是从1987年开始电影剧本创作的,今年是他创作20周年。在今年有望开拍他编剧的电影《白鹿原》的同时,汇集他创作精华的电影剧本集也将出版问世。记者对芦苇先生即将到来的双喜临门表示祝贺。本报记者 郝振宇

上篇:女性应该读了解自我的书
下篇:越南掀起“中国文学热”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3/20070330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3/30/28507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