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四版)
企业文化 打造永恒
“怎样把‘宝石’做大做强”是张永泽日思夜想的问题。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竞争最终将是文化的竞争。因此,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从塑造企业灵魂的高度去认识和培育企业文化。
2006年,在张永泽的主持下,“宝石”对七十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再度挖掘提炼,使其得到深化和升华,形成了以“两条主线、四大支柱”为框架的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特别是他提出的“以至诚之心为人,用唯美标准做事”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成为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把“为顾客提供创造卓越价值的石油钻采装备”的企业使命和“把‘宝石’建成国际著名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集团”的企业愿景阐释得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员工、感动客户、吸引供应商、影响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强大聚合力,使企业获得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恒久驱动力。
在创建国家级精神文明单位过程中,张永泽大力宣传“宝石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推进“诚信宝石”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有关部门和各单位要做好与中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四统一”工作,修订完善《员工手册》,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结合公司实践,归纳提炼危机意识文化、效率文化、诚信文化、责任文化等企业文化内涵,将它们融入“宝石”企业文化,以增强其时代感和竞争力。
对公司主办的《宝石报》张永泽也很关心,要求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宣传,客观全面地报道“宝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和事,以提高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宝石报》创办至今,已荣获全国、省、市、行业各类奖项数十个,为“宝石”的生产经营、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是宝石建厂七十年,他拟借庆祝建厂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全厂范围内再掀爱厂敬业的热潮。
在2006年企业首次参与的“全国质量奖”活动中,张永泽从企业下属12个单位抽调20名工作人员,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先后对整合出的8万字《自评报告》5易其稿,连续工作24小时几成普遍,最终,“宝石”获“全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事实,给所有“宝石”人照亮了一面镜子。用张永泽的话说,“获奖背后,得到提升的不单是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创奖而衍生的一个个感人事迹,是‘宝石’员工精益求精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
人格魅力 于汝玉成
这些年,张永泽步履辉煌,硕果累累,人也做得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在“宝石”员工眼中,他是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兼备的企业领路人;在业内同行眼中,他是求真务实、高瞻远瞩的知识型企业家。他有思路,有魄力,有能力,有魅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代骄子。
作为智慧型领导,他从未放松过学习,除了学习他没有其他嗜好,学习对他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1997年,他就抽空自学了哈佛大学的MBA全部教材。1984年,他报名参加了辽宁一所大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函授,2006年终于获得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他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生病住院了,就边打吊针边看书,出差在飞机上、车上他都会带书看。由于他涉猎面广,所以学识很渊博,不但很多材料撰写得文采飞扬,讲话也很有水平,企业的重要文稿和报告他经常亲自把关,反复修改。
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在“宝石”发展史上有贡献的人,是张永泽一生的追求。2006年由于市场行情好,很多外国企业纷纷来公司购买设备,订单都排到了数月后。在别的企业大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今天,张永泽却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他对有关人员说:大型石油钻井装备是一种战略装备,国外公司用我们的产品去开采油气,所得利益远远大于企业卖设备的既得利益,而我们优先把产品卖给国内钻井公司,这样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总体利益就会有更大的增长。所以,面对国外订单价格较国内高、产品卖到国外企业效益会提高,“宝石”在国际上知名度也会提高的情况下,“宝石”依然坚持优先满足国内订单再做国外业务的决定。
身为总经理,张永泽严格自律,公私分明。在报销票据时,他只报自己出差的机票、住宿和合理的招待费,回家探亲、招待亲友的费用,他都会从报销单据中挑拣出来。2006年他搬家时,办公室同志看到他工作忙,拟安排人去帮忙,却被他坚决地谢绝了,而让家人请搬家公司处理。
张永泽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生活却十分俭朴,且平易近人。2004年,为了改变市场滑坡造成的困境,时任常务副总的张永泽带人去美国举办展览会。为节省开支,去的人员少,所以一百多平米的展台基本上都是他与两个同事亲手搭建的,爬上爬下地忙碌着,俨然似一个民工。由于时间紧,他们几乎顿顿吃的都是方便面。那是“宝石”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产品,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展会办得很成功。在洽谈第一台出口钻机业务时,外国买方对首次选择“宝石”钻机是否可靠而犹豫,但当外企总裁和张永泽见面后,却被他的言谈举止而深深感动了,说:“你们这么大的制造厂,总裁亲自来卖产品,我信任你们的产品和质量。”
张永泽是个“工作狂”,晚上不是加班就是和客户在一起,基本上没有星期天。出差时,他也总是星期六走,星期二赶回来开会,休假的时间大多都用在路上。当总经理这两年他明显老了许多,但遇事乐观的他精神状态一直很好。2006年国庆节前,他去老家四川开会,会议还没有完,公司就打电话找他,他连会议安排去他未曾去过的九寨沟都没去成,就急忙赶回来处理事务,整个国庆节也没休息一天。
任总经理后,张永泽为了增强员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意识,始终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把“宝石”营造成“职工之家”。为此,他着手进行调资、增发通讯费,提高住房公积金和企业补贴比例等,使员工人均年增加收入3840元;向无房及住房未达标职工、离退休人员及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共计4876万元,并对考核合格的操作服务工人晋升岗位工资,使其人均年增加收入615元。还为离退休职工按时足月发放了生活补贴,并全年投入218万元,在重大节日向临时用工人员发放节日补贴,向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并为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发放节日礼品。接着投资329万元,改善37个基层单位的办公条件;投资260多万元,对7片居住区进行了绿化和改造;并投资600多万元,用于改造职工文体活动中心。令更多职工欣喜的还有,公司新建大楼、新增住房面积9920多平方米,宝鸡市最高的商住楼经过3年建设业已竣工并全面入住。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张永泽患有颈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经常疼痛难忍,但他却时常把职工的疾苦放在心上。一次,他腰疼得厉害,去打针时得知一位技术工程师的岳母生病住院了,打完针后就急忙赶去另一所医院看望。一次出差,刚下飞机,听说一中干母亲去世,他从咸阳机场一路直奔其家中吊唁安慰……
这些年,张永泽“舍小家,顾大家,”他深知自己亏欠亲人的实在太多。母亲生前很想来宝鸡看看,但由于当时他生活条件差,加之母亲身体不好,直到1986年去世一直没能来了,这成了张永泽永远的痛。但他很孝顺,母亲每次生病住院,他都尽量抽时间回去看望,可临终却因工作实在太忙没能回去和母亲做最后的诀别。父亲1993年得脑溢血去世,他也忙得没能在身边。去年春节,他带着女儿回四川给父母上坟,跪在坟前,他百感交集,他觉得为人子,在父母最需要他的时候,却没能在他们身边好好尽孝。现在条件好了,他们却永远地走了,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他望着那熟悉的乡间小路,想起儿时光着脚,父亲牵着他的手在这条泥路上行走的情景,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那份歉疚,泪水禁不住流个不停,女儿不住地劝说:“爸爸,别哭了!”
尾声
面对未来,张永泽澎湃的胸中自有一幅宏伟蓝图。他说,我在“宝石”工作了25年,人生最美丽的25年都是在这里过的,和工厂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磨难,一起走向辉煌。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的发展,是企业培养了我。企业给了我很多机会、发展空间和平台,我的前辈、同事、领导也教给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他还谦虚地说,企业今天的辉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团结协作、精干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个素质过硬、爱厂敬业的干部和职工团队,我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微不足道的。
他常对年轻人讲,“宝石”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各方面的经验和人才都有,市场很大,是一个绝好的学校,也是施展人生才华的大舞台。
他还说,我觉得自己作为“宝石”的总经理,就要对“宝石”三千多职工的事业发展、家庭幸福、收入提高负责,对“宝石”社区的五、六千个家庭,三万多人口的生存发展和高质量的生活负责,对职工的后半生负责,对他们的下一代负责,让“宝石”人享受宝石般的人生就是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的方面,就是要让企业的发展对国家负责,对股东负责,对我们的客户、朋友负责,也要对他们的发展负责,我们的发展也会带动宝鸡地区的发展,也曾有沿海城市向我们伸出友好的“橄榄枝”,但是我们不会离开宝鸡,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宝鸡人民养育了“宝石”厂,现在“宝石”厂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崭露头角,有一席之地,也是我们回馈宝鸡人民的时候了。将来企业无论发展多么大,我们的总部仍会设在宝鸡,技术集成和主要加工基地都会放在宝鸡。我们计划将在宝鸡开发区再征一千多亩地,整体规划,分步搬迁,从而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迅速把宝石从“中国的宝石”做成“世界的宝石”。我们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将“宝石”建成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集团,进入全球前三甲,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以上,到2015年达到125亿以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今的“宝石”,处处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令张永泽兴奋不已,也令他感慨万千,更令他不由得自我加压、如履薄冰,为创造中国石油钻采装备工业的辉煌,他还会有一个个大动作,还会有一个个大举措……
作为记者,我拭目以待,并真诚地祝愿他前程似锦,好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