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做针线活能有多大名堂?依靠一双巧手、一枚小钢针,千阳县从事来料绣花加工的农村妇女将平常的针线活做成了一个美丽产业,一批批布艺绣品经“画龙点睛”后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运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农家女成为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绣女”。
笔者在南寨镇闫家村素有“民间工艺品销售大王”杨林转家中:见五六个村妇一边谈笑,一边飞针走线绣花串珠,杨林转手握鼠标,正用电脑推销当地的布艺绣品。她说,电脑买回来几天时间,就已经做成了第一笔生意,为石家庄一客商加工3000元的“五毒肚兜”……杨林转眼盯市场发家致富,她带头兴办起股份制“鑫兴工艺品协会”,像金线串葫芦一样将成千名绣女聚拢在一起,承担着布艺绣花的加工活,定期发放半成品,定期回收,按月付薪,村里的妇女几乎都在她的指导下绣花,一天赚个二三十块钱不在话下,还不耽误家务活,逐渐形成了一支绣花队伍。
千阳县的布艺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南寨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全县拥有民间艺术公司5家,民间艺术协会4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布艺刺绣的妇女约有5000多名,年创收800多万元。
如今,千阳的“绣女”们大都盖起了新房,买来了彩电、摩托,结束了昔日那种“眼睛熬得像灯泡,指头肿得像萝卜,家里穷得丁当响”的贫穷光景。 (崔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