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基因一向被认为是先天确定、不可改变的,但最近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却研究发现,母爱可能足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密码,这种变化还可以遗传下去
人的生物特质和蛋白质有关
对于母爱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君晖表示,目前生物学界认为DNA序列是不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除非发生自发性或诱发性突变。由此看来,母爱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
但王君晖也介绍说,从DNA到信使RNA,再到蛋白质的这一生成过程中,同一基因序列会有多种成熟方式。面向同一序列,如果编辑方式不同,那么其表现结果也就不同,这正是日益兴起的表观遗传学所着力研究的内容。简单而言,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同一基因可产生的多种蛋白质是可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体绝大部分的生物功能都和蛋白质有关,不仅如此,蛋白质可能还和人们的性格等存在一定关联。由此可以推论,即使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也可以改变基因的表现形式——蛋白质,并最终改变一个人。
外界因素推动个人多向发展
具体谈到遗传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时,王君晖认为,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加工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遗传特质是先天决定的,但什么特性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后天的作用。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求学经历等,这些都可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研究已经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所经历的抚养、教育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的现在。他认为,5岁之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母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棒”
华夏心理网咨询师荀焱表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基因的遗传,以及怀孕期间营养物质的摄入对孩子生理功能发育的影响。心理方面,同样开始于怀孕期间,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会决定孩子今后的自信程度,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而这种安全感是和母亲的情绪、营养等紧密相关的。胎儿出生之后,在婴幼儿期是否能与母亲形成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则会对其心理状况、性格特点等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方面,主要是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这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爱的表达,如何让孩子既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爱,又不会失去控制,才是最重要的。
爱的给予不在于和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只要让幼小的孩子始终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安全的
(杨颖 雷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