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一舟
临下班时接到师傅——其实是我的老师,叫师傅是因为他是工人出身的作家,喜欢这样的称呼——发来短信,说为商量一首歌词的事,陈忠实约他在我们单位附近一家酒楼小聚,问我想不想去“凑个热闹。
还是上初中的时候,我在秦岭那面的山阳小县就听说过陈忠实的大名,也知道他的大作《白鹿原》。虽然不是追星族,但能有与这样一位大作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是件让人心动的幸事。于是我给师傅回电,满口答应。
晚上7时左右,等我赶到北二环一侧的“融和酒楼”,才知道,我来晚了,包间内已有了5位客人。我一眼就认出了坐在贵宾席上的陈老师,那张沟壑纵横,昭示着岁月沧桑的面孔早已通过各类媒体为众人所熟识。此刻,他穿着一件天蓝衬衣,两只袖口向上挽至肘间。右手指尖夹着一支雪茄烟,正神态从容地与朋友们聊天。我略带拘禁地向陈老师问好,坐在他旁边的师傅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名字和职业。陈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好,请坐。”然后又继续他们之间的谈话。晚宴的气氛很融洽,而让气氛变得更热烈起来的便是坐在陈老师右边的“郭大校”。师傅说他在部队当过师政委,军衔是仅次于将军的大校,也是位军旅作家,去年才从部队上退休。这位郭大校身材魁梧,说起话来语句流畅,嗓音宏亮,激情洋溢。他说他是西安灞桥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鼓乐班头领。陈老师就深情地说:“当年我在灞桥文化站当站长时,你家老爷子就常带着一班乐手参加站里组织的民间演出活动呢。”席间还有一位是这家酒楼的老板,原是郭大校的部下,老板说他是蓝田人,而陈老师的家乡就与蓝田搭界,于是谈话间便多了些浓浓的乡音乡情。
陈老师带来了三本他新出的散文集《凭什么活着》。他先给郭大校签了一本,师傅连忙拿起一本让他给我签名,剩下一本了,陈老师环顾左右,对师傅说:“咱俩常见面,这本就给我蓝田的乡党吧。”师傅笑着点头。
晚宴结束时,酒店的老板娘带着几位服务员进入包间,小伙子们捧着崭新的笔记本,请陈老师签名留念。完了又是照相合影。忙活了一阵子,郭大校便邀请我们去看他设在酒楼五层,供客人免费观赏的奇石馆。他自豪地说:“咱这石头,全是从黄河源头上搜寻来的,敢说是一绝,没人比得上!”
果然,走进展厅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在大约200多平米的展厅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色彩纷呈的石头摆得琳琅满目。更让人惊奇的是石头上的图案。有的像疏朗大气的山水画,有的像意蕴幽远的抒情诗,雄浑的高原,错落的山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飞鸟走兽,翠竹红梅……每块石头都能激扬你想象的翅膀,每一幅图形都很容易探悟出美的力量。据说这是郭大校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踏遍黄河源头的每寸土地,倾其家产积蓄搜寻、购买所得。
师傅说他已到这里来过多次了,而陈老师显然是初次光临。但这位65岁的老作家在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将近2个小时的晚宴后,毅然兴致勃勃地留连于奇石之间。我听到他最多的声音就是:“好……哎呀……真绝……”
这场不同寻常的晚宴令人难忘。当然我指的不是席间的美食,而是我有幸认识了这样一群陕西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