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玲 刘冰
米振柱在施工一线
1989年米振柱子承父业开始走进水电建设大军。近20年来,他踏浪江河餐风沐雨,历经小峡、小浪底等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洗礼,昔日意气风发的学子已成长为一名沉稳干练的水电工程管理者,常年的工作实践,不仅为他积蓄了丰富的水电施工的管理经验,也锻炼出其坚强果断和刚毅顽强的性格。在黄河水电工程的战场上,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他的带领下2005年完成产值4264.13万元,实现工程净赢利170.1万元。2006年完成产值7091.43万元,实现工程利润728.94万元,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初试柴家峡
2004年10月,当时的小峡项目部在完成了小峡水电站的施工后,又以雄厚的实力在众多的强劲对手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柴家峡C1标段施工任务。
这是米振柱首次独立指挥的单元工程,面对组织的信任,他深感担子的沉重。作为一名水电人,能执掌这样的项目,责任非同小可。
有着果断及雷厉风行工作作风的米振柱等不到天亮,连夜就带着首批施工人员于10月2日凌晨两点进入柴家峡施工现场。一路的疲惫、一路的风尘还未洗去,便安营扎寨。基本的生活刚刚安定就全力以赴准备开工,短短一个多月,开工的炮声就回荡在黄河峡谷之中。这隆隆的炮声震撼了业主,及甘肃省电力部门,他们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指挥官,会在各方困难交加的情况下打出如此精彩的开局。
柴家峡水电站是甘肃省重点工程,电站距兰州市31公里,电站和兰新铁路及312国道相连。针对特殊的地理位置米振柱提出了“决不能让工程有半点瑕疵”的工程理念。
开工伊始,由于征地问题、施工用桥不通、加上雨季等原因,使前期工程整整滞后50天,面对滞后工期米振柱选择了迎难而上。在以后的日子里,米振柱用一连串的数据破解了业主的疑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实现了当月进点、当月施工、当年截流的壮举,赢得了业主和甘肃省人民的交口称赞。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对于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米振柱来说,他深谙其理,从一进入柴家峡,米振柱就开始为项目部立下了建一流工程,树一流管理、带一流队伍的工作目标,他组建管理、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确立了”以计划为龙头,技术为保障,成本控制为核心,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工作原则,确立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效益工资分配机制,健全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和ISO质量保证体系。相继制定、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有40多类共计数百种。并在柴家峡工地建立了项目部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
黄河截流 惊心动魄
2005年对于米振柱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他迎接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这一年是黄河连续十几年枯水期以来的第一个丰水年,加上黄河上游水库不断开闸放水,使黄河兰州段的流量大幅度增加,水位流量一度涨到1800/秒。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连年的枯水,这年却和米振柱较上了劲,丝毫没有要退的意思,反而一路飚升,涨到了1700/秒到1800/秒。如果说数字代表的是一段历程,那么在这段历程中,米振柱的果敢和执着则代表着他昂扬的个性。
事事无常,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拐弯,令人悲喜交错。11月4日,第一轮进占在离裹头4米之遥时,汹涌的黄河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威力,截流以失败而告终。
米振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冷静的和班子成员、工程技术人员逐项梳理截流失利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了一套更加完备的施工方案。在反复召开的动员会上他掷地有声地坦言“三局人就是要争这口气,全体将士要拿出打艰苦仗的准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第一次截流失利7日后,第二次截流进入倒记时。一场挑战黄河的战役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葡萄串、铅丝龙不断倒入龙口。已经几天没有踏实睡上一觉的米振柱嘶哑的声音在截流现场不断传导着截流的指令。寒冬的西北已是零下10几度。米振柱太渴望战胜黄河,激昂的情绪使他忘却了寒冷,军黄的大衣已经退下,一身黑色的西服和黄色的安全帽出现在龙口。只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拍击的浪声一声紧似一声,慑人心魄,“将六面体和葡萄串穿在一起推下”,米振柱果断地指挥着,最后十米,一车车投入龙口的料石,逐渐冒出了水面,也许是这种精神太感天动地,下午18时38分截流成功了,人群中发出了阵阵欢呼,有的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时米振柱与他的战友已经与黄河搏斗了整整13个小时。望着被制服的黄河,望着眼前这些疲惫的汉子,米振柱百感交集……这一截,米振柱和他的团队创造了黄河上游有史以来大流量截流的记录,也为今后的此类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柴家峡业主在现场看到这样情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什么是三局精神,米振柱代表的团队精神就是三局精神,这种精神具体化就是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状态。”
思路清晰 意识超前
米振柱的员工这样评价他,“思路清晰、意识超前、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成本意识强”。
米振柱在一份调查表上这样写到“水电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现场施工不确切性和风险性极大的项目管理工作,如果施工中疏忽或前瞻性较差,将会给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最终效益造成较大的不良后果。”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如下的故事。
一位在小峡就曾是米振柱下属的员工谈起米振柱更是记忆犹新。“他呀,在任小峡施工局物资部长时仅节约材料就达100多万元,这个数不易呀”。由于甘肃冬季特别寒冷,原来方案设计不进行冬季施工,可后来业主临时改变方案,要求提前发电。提前发电不进行冬季施工根本无法完成生产计划。正当各方为冬季混凝土浇筑大伤脑筋之时,米振柱早已经提前3个月把冬季保温材料准备完好,而且全部是物资部员工自己动手编制而成。
人们还记得在小峡开工之时,为了节约成本,负责物资材料的米振柱不远万里专门从小浪底购置回100套多卡模板悬架,当时买一套需要花费13000元,而他以8000元购置了模板悬架,最后动手组装出101套多卡模板,每套节约5000元。他的成本节约意识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位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技术干部更是感动于他的言行。那还是在小峡蓄水围堰拆除过程中,工地需要长臂反铲,一咨询,好家伙需要11万元,而且还不能及时供货,能不能自己做?看到技术部门人员紧张,有着扎实机械基础的米振柱开始琢磨开了,经过几个难眠的长夜,他自己绘制的草图出笼,结果只花了4.5万元就解决了工程急需。
2007年初,乌金峡水电站下游围堰防渗轴线河床覆盖层局部范围发现一定厚度的粉细砂层,河床覆盖层深度达到多60米,按投标准备的设备根本实现不了防渗要求,米振柱敏锐发现了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变原施工方案,不仅会影响2007年度汛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整个直线工期各节点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米振柱以一名指挥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多次与业主、设计方进行沟通,使业主、设计和我方达到共识变更了这一大的施工方案。之后米振柱又在2007年年关之际多方联系防渗队伍,在最短时间将人员设备调至现场。最大限度避免了工程损失。一位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说,“多亏了米局长呀,要不然今年的度汛就要泡汤了,工期将整体拖后一年呀”。
米振柱是从一个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直至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更加懂得年轻人的心思,他鼓励年轻人勤奋、创新、开拓,他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2005年柴家峡分来了一批大学生,他根据工作能力,启用了两名出色的青年大学生承担了项目重要部门的领导,挑起了大梁。刚开始有许多人不理解,也有许多人在观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米振柱的用人之道是有前瞻性的。被他大胆起用的年轻人,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工作推陈出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米振柱还反复在各种会议上坦言,“不要怕年轻人都起来了,年轻人起来了才能把你往前推”。他在自己的管理日志中这样写到,“选择年轻干部是企业的发展趋势,对年轻人要给予一个好的平台,好的待遇,用诚心留住他们。”
搞过施工的人都知道,和包工队打交道很棘手,对此米振柱有自己的“妙招”,和他打交道的包工队从来没有因为结算问题和项目部扯过皮,他常对包工队说的一句话就是“拿你们该拿的钱。”包工头知道这位领导脾气,该拿的他不会少给你一分,不该拿的找多少次也没有用。他用制度说话,用数据服人。
走上领导岗位后,位置变了,角色变了,但对工作的执着依然未变。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他函授读完了“西北大学”研究生的水工专业,他还在柴家峡倡议成立了技术质安竣工小组,生产小组、经营管理等三个小组。别以为只要学历高,职称高就能进小组,其实不然,只要你有一个方面的特长,无论你是有学历还是初中生,照样吸纳你。2006年4月中旬由于工程需要一台布料机,技术质安竣工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后来经过全组两次讨论,土制的布料机问世,节约资金五万元,为工程节省时间。
他还在柴家峡大量采用永久DOKA模板的同时,改装了小型组合钢模,使其版面由原来的P3051变成P9015,提高了混凝土外观的光洁度和平整度,确保了混凝土外观质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他还大力推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积极采用建设部推广的“四新”,工艺,决策使用大型多卡钢模板代替普通模板、钢筋直螺纹连接取代常规钢摸焊接、斜孔固结灌浆取代直孔固结灌浆、预制混凝土摸板取代现浇混凝土等新工艺,既减少了工序,节约了材料,也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柴家峡C1标888个单元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4.8%。C2标1163个单元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1%。
柴家峡业主这样评价米振柱及他所带的队伍,他所带的项目部“中国水电三局承建的柴家峡工程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样板工程”。甘肃省明珠集团董事长来到柴家峡工地后感慨的说“明珠集团的项目要向你们学习,柴家峡工程将带动周围所有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甘肃省重点工程检查组来柴家峡水电站检查工程建设情况时称赞到“柴家峡水电站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工程始终处在可控状态,质量控制管理到位,工程形象和现场文明施工令人满意。”
安全管理 未雨绸缪
安全管理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米振柱深谙此理。作为项目部安全第一责任人,他针对C1标、C2标工程的实际情况,首先健全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了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把安全、文明施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每周组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考评,推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层层把关制度,根据工程需要,不断增加安全防护措施。两年来共投入150多万元用于安全防护。
2005年和2006年柴家峡项目部因工死亡率为“零”,重伤率为“零”,交通事故为“零”,火灾事故为“零”,重大机械事故为“零”。由于安全防范工作成绩突出,不仅使企业获得了利益,他本人也先后被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没兑现的承诺
米振柱所带领的柴家峡项目部、乌金峡项目部是一个团结和谐富有朝气的战斗集体,职工们都说跟米振柱工作感到顺心、舒心、放心,哪位职工生病了,再忙他也会前去探望,哪位职工有困难他会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新分的大学生更是愿意和他交朋友……
然而,他对家人却愧歉许多……他承诺要在生日这天给孩子打电话,儿子9岁了,做梦都想听听爸爸的声音,听听爸爸的祝福。可他也记不清失言多少次了,十几年来他都一直泡在工地,欠儿子太多了,妻子打电话叮嘱了又叮嘱他还是忙忘了,等到在拨通家里的电话时,儿子却将“不守信誉”的终极评语给了爸爸,儿子的话烙得这位坚强的父亲一阵阵心酸。米振柱的父亲去世早,母亲已经70多岁了,他已经15年没有回河南老家看望母亲了,母亲一次次催促,他却一次次失约……米振柱把诚实守信留给了企业、留给了员工、唯独愧歉了亲人……
2006年工程局进行了整合,一分局的队伍壮大了,米振柱也由原一分局一个项目常务副经理成长为一名分局副局长,担子重,压力大,但米振柱的责任感、使命感无不激励着这位年轻的指挥员更加投身到工作中。乌金峡60米左右混凝土防渗墙是目前国内防渗难题,也是米振柱2007年面对的一次不亚于柴家峡截流的大考验,如果围堰失败,那么三局在西北打下的信誉将会功亏一篑。正因为此,米振柱多方查找材料,听说我局施工的蜀河电站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便不辞辛苦利用分局召开“三会”之机,长途跋涉专门到蜀河电站考察取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7年对于米振柱来说又是一个挑战的年份,柴家峡首台机组7月份将要发电,乌金峡60米左右混凝土防渗是所有水电施工中从未遇到的难题,而且2008年还要确保发电目标的实现,所有这些都考验着这位年轻的副局长。这位在初中阶段就立下了自己的格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挑战者,将在未来的征途上继续攀登在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