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必须考虑招聘单位规模。只有大企业才可能不拖欠工资。”在西安市职业介绍中心举办的民营企业招聘会上,50岁的求职者卢秋生对记者说,在西安找工作,要想顺顺当当拿到工资,就不应选择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
家住西安市北关,今年50岁的卢秋生下岗前是西安电池工业公司(原西安自行车二厂)的一名机械工,主要从事铳床、车床和刨床等各类机械加工。1994年,下岗后的卢秋生到广州一家外资手表厂淘金,主要从事手表表链装配工作。
当时,他所在的公司老板是一位澳大利亚籍华人。老板非常尊敬员工,这给卢秋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回忆说,在该公司工作期间,老板需要他们干什么,总是说:“请你把什么干一下!”可回到西安后,私营企业老板指挥员工就是一套:“你,把啥干一下!”这一命令式的指挥,员工很可能认为其是老板不尊重他们人格的表现。卢秋生深有感触地说。
在西安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里,员工损坏器具,大多是要扣工资的。不扣钱的,却少不了挨骂。
在广州淘金期间,老板不怎么计较员工损坏器具。他刚进手表厂,由于工作不熟悉,第一天就连续损坏了4个刀具。老板得知他损坏器具后没有责备他,反而替他解脱:“工作中,难免发生材料损坏,这很正常!要不损坏材料,除非不干活。”说完后,便让工作人员给他换上进口的好刀具。
1998年,卢秋生由于家庭原因回到西安。随后,他在当地一家压面机生产企业上班。“这里的管理和先前的外资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他说,在广州的外企,企业员工的分工很细,员工只干自己分内的工作。老板不会让员工的跑腿打杂。可在西安这家公司,他已经是公司的物资部部长,可老板还是经常让他干一些擦车、给人送货之类的杂活。
“我们没有细分,哪些地方缺人,你就干什么!”这是记者在西安市职介中心招聘会上听到招聘人员对求职者解释最多的话语。从这些谈话中,不难发现西安的民营企业分工不细,几乎还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年代。
在西安市,10多个员工组成的民营企业,其管理根本谈不上正规。也许正是由于管理不正规,小公司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土政策等各种非人性化管理时常发生的缘故,卢秋生才说出找工作考虑企业规模之类的话。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