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民工社区就业存在收入低、稳定性差的问题、保障性差的现实状况,政府也更应为他们在社区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制,让农民工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平等。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大多数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而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比例还比较少。但随着社区建设的完善和社区发育的成熟,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层次越来越高,相应对社区服务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在社区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受培训针对性也不够,现有的经验也不足,导致他们很难在社区就业扎下脚跟。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适度增加对农民工高中以上教育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工对自身加大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通过提高教育来增强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可持续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从容还谈出了她的看法,她说现在农民工在社区就业流动性比较大,作为政府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输出和流动降低农民工的迁移成本。目前农民工转换工作主要靠亲戚熟人等社会成本,但由于体制原因,农民工很难真正进入城市就业,对农民工个体而言,迁移人力资本往往转变成为迁移成本,降低了他们实际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合理引导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非公共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社区就业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有效的社区就业机制以保证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可持续性。农民工社区就业者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正规市场和社区劳动市场中的其他就业群体,但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社区就业不失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明智选择,因此大多数农民工未来打算是“干好目前工作,提高收入。”但是,目前农民工不仅在就业市场属于弱势群体,而且在社区就业市场仍然处于弱势。下岗职工进社区就业国家有优惠政策保护,社会就业者迁移成本低,社会关系网发达,这些都是进入社区农民工所不能比拟的条件。这些外因与自身农民工自身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他们收入水平与其他两个群体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打破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为农民工社区就业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区就业机制,让社区就业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