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攻克“磨刀石” 亮剑延河畔

——记奋进中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

2023年10月05日

一个企业要发展,需要一个平台;一个人要实现自我价值,则需要一个舞台。如果我们说如今的西部大开发和陕北重化工能源基地的崛起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实力与魅力的平台,那么也为石油企业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自身追求与价值的舞台。

今天在这里将要与读者们见面的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下属的一个采油单位——第一采油厂,它位于陕北高原腹地的革命圣地延安以北,主要负责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安塞油田是我国陆上最早开发的亿吨级整装大油田,油气资源蕴藏丰富,但却以低压、低产、低渗透著称,过去曾有“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磨刀石”油田的说法,于是经济有效开发安塞油田成为一个世界级难题。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块“硬骨头”上,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的广大干部员工奋力拼搏,积极进取,通过科学发展,不但获得了丰富的原油回报,也历练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截至目前,已累计建产452.8万吨,年产原油达到了230万吨以上,在我国能源战略和长庆油田跻身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长庆采油一厂所在的安塞油田是一个闻名遐尔的“三低”油田,为何近几年来发展如此之快?带着一种对石油人的关注和钦佩之情,我们迎着陕北高原春天里灿烂的阳光走进了长庆采油一厂所管辖的安塞油田。

实力油田

从省城西安往北,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穿越阡陌纵横的八百里秦川,继而挺进沟壑纵横的陕北大地,一路上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让我们似乎嗅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火如荼的烽烟气息,想象着此行将要采访的长庆安塞油田,心中便油然而出了一种对石油工人劳动创造壮举的向往之情……

我们从负责开发安塞油田的长庆采油一厂有关资料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生产原油212万吨,比上年增长8.5万吨;2006年生产原油225万吨,是公司完成产量最好的二级单位;2007年,将完成239万吨原油生产任务;油田自然递减连续7年控制在8%以下,老油田连续10个年头保持了Ⅰ类油藏开发水平,先后两次被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确认为“高效油田开发区块”……

不仅如此,安塞油田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奖、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陕西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说,到“十一五”末,这个厂的原油产量将达到300万吨以上,并且以争创“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为目标,率先把安塞油田建成中石油的实力油田、生态油田和魅力油田,使其成为镶嵌在陕北高原上一颗闪亮的石油之星。

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的基础在于建设一个让管理走向科学、让发展走向持续的现代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近几年来,这个厂针对在油田发展中面临的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等压力和挑战,紧紧围绕原油生产、经营管理和油田发展的核心工作,不断进行管理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管理现代、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之路。先后形成了老区加密调整技术、“三分”精细注水稳产技术、酸化解堵技术和压裂增产技术、产出水处理回注等技术系列,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油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在国内领先开发特低渗透油田的理论、实践技术系列。同时,这个厂还结合实际创新形成了原油生产“分控”管理、安全生产“受控”管理、标准成本等一系列管理方法,创造了一个管理增效的典范,这些对于处于开采中后期、单井产量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老油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这个厂把创新基础管理作为强化基层建设、确保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他们先后创新实施了以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为内容的“6S”管理,给现场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使其在新形势下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带动着全厂现场管理水平向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迈进。其中,这个厂创新形成的“3E”岗位管理改变了人管人、制度管理人的传统管理方法,2006年被中石油授予管理创新二等奖。

生态油田

地处陕北脆弱生态环境的安塞油田,横跨两省13县1个区,可谓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工作就成为了一项关乎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那么在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中他们做得如何呢?

我们了解到,长庆安塞油田目前共有油水井4000余口,大小输油站点370座,年产原油在200万吨以上,是长庆油田公司3个主力产油单位之一。但是,安塞油田主要产油区块位于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王窑水库上游及周边地带,且地表黄土疏松,渗透性较强,一旦发生原油泄漏,将会影响延安市30万市民的吃水。因此,这个厂从油田建设初期开始,就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杏子河流域和王窑水库周边河道两侧进行综合环保治理,开展“清洁文明井场”建设,并从工艺技术入手,解决了产出水的处理回注难题,确保了饮用水水源的安全,油田开发达到国家级环保标准。特别是近两年来,这个厂以创建全国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绿色油田、环保油田、生态油田建设工程,每年投资上千万元专项资金进行环保治理和油区生态建设,仅2006年,就投资1.2亿元关闭了水源保护区内的102口油水井,并对3座集输站点、26条输油管线、6座管桥进行搬迁,仅以资产损失和搬迁投入计算,造成当年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按照封停油井对应的储量和累计产量计算,损失更是巨大。对此,这个厂的厂长苏志峰表示:“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不论企业损失有多大,为了让延安市30万居民喝上放心水,这样做值!”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个厂在油田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的神圣职责,严格按照《油田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并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企业为发展目标,不断拓展环保建设新领域。2005年在王窑水库流域建起了塞130环保示范区,以保护原始环境为主,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站外采用绿树环绕、站内实施四周绿化,通过开展小绿地、小花园、小田园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此辐射到了全厂所有的井站,先后两次被陕西省授予“陕北石油开发环境整治先进单位”称号。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小组在对长庆安塞油田环保工作检查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徐永清翘起大拇指说:“你们的管理是一流的。”

与此同时,这个厂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油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产出水实施了100%深层回注,对井口的套管气进行集中回收,加工成液化气和轻烃,作为再生能源进行综合利用。并创新形成了“子母井场”建产工艺,使生产用地比原来节约了三分之二,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益化开采和系统化转换。

生态油田的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6年就有国内外百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强势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在社会中得到进一步认可。

魅力油田

“春秋两季狂风肆虐,冬夏时节寒暑难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稀泥四溅”就人们对陕北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而长庆安塞油田就地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陕北地区,5000名员工分布在3万平方公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寂寞的工作环境和竞争的发展环境,如何使员工留在一线、爱上油田,靠强迫显然不行,靠优厚的回报到一定程度就会受政策限制,那么就得靠文化的激励,用文化帮助员工树立与企业合拍的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这个厂结合历史沿革、工作性质、文化积淀、所处地域等特点,在充分吸纳、融入、承接石油行业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部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了张扬油田个性、彰显时代气息、独具企业特色的基层文化。在点上,建设形成了“好汉坡”等5个具有鲜明倡导和时代气息的文化阵地,培育确立了“塞一站”等3个员工思想教育基地和10个文化建设示范窗口,其中“好汉坡”、“塞一站”被中国石油授予“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在线上,打造了人文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三条文化长廊,使其更具时代气息、油田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在面上,创建形成了百里文化、百里绿色和百里平安三个文明园区,更好地推动了安塞油田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战胜油田发展不利环境因素、促进管理不断升级、谋求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支撑。

油田的发展需要优秀思想的继承,管理的创新需要优秀文化的牵引。基于这一认识,这个厂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把品牌文化阵地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平台,每年在“五四”、“七一”前夕,厂党委、团委都要组织新入党、入团青年参观品牌文化阵地,并以此为背景,向着党旗、团旗庄严宣誓。特别是在原油上产的关键时期,通过组织开展“重走奋斗路,再历创业情”、“爬好汉坡,抒好汉情”、“缅怀英雄小军,见证赤胆忠心”主题实践活动,极大地焕发了员工工作热情和活力,推进了管理的升级和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召开现场会议,组织观摩学习,吸引社会名流参观,组织媒体采访等形式,使其更具精品魅力和时代气息,更好地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此外,这个厂还把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积极进行宣传,先后制作了大型画册《磨刀石上铸丰碑》、《文化力助推生产力》和《美丽的安塞油田》介绍卡,编印出版了《好汉坡的故事》、《小军永在》、《喊动大山》、《采油树的心跳》等书籍,创作了“‘好汉坡’之歌”等一系列主题歌曲、文学作品和专题片,栽培了《黑石油》、《北斗星》等9个文化小报,使精神成果转化成文化产品,成为员工教育的必修材料和外交流的崭新“名片”,在油田内外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振动效应,更好地展示了安塞油田的发展魅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弘扬先进文化。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的发展之路充满了奋进地张力和魅力,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实力与风采! 图/文王永辉 陈旭

上篇:荒漠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5/2007052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5/21/2422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