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5月8日北京晨报)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如是说。在许多行业中,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如今我们,又在重蹈“工作”并“过劳”的覆辙。一段时间以来,所谓的“床垫文化”曾经甚嚣尘上。“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员工经常被当作典范加以鼓励和赞赏。与此相反,按时上下班的“体面劳动”却被视为“懒惰”和“不思进取”。
“过劳”的背后,其实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博弈下的后果。在就业岗位成为稀缺产品的时代,面对有苦难言的白领加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资方自可以装聋作哑地无视白领们的生命和健康,而成为白领“过劳”的唯一受益者。
从另一反面来说,“过劳”之所以能够有恃无恐,还在于法律制度监督约束的失位。尽管《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比较严格,但是一些企业的取巧做法,却让监督和执法工作很难进行。而饱受“过劳死”困扰的日本,已经把此问题从单纯的社会伦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1994年,日本劳动省就已正式把工作过度列为职业灾害,日本官方又在近年把“过劳”正式列为职业病的一种,“过劳死”已写进了日本法律。
也许,只有当法律足以使白领们强大到可以行使权利的时候,健康和工作才不会成为悖论,我们才有理由为享受自己的“体面劳动”鼓掌。 (叶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