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煤海硬汉刘永忠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黄陵矿业集团公司一号煤矿掘进三队队长刘永忠

2023年10月05日

领导给刘永忠颁发“安全卫生”奖金

他在煤矿井下摸爬滚打了近三十年,干了一辈子煤矿最艰苦的巷道掘进工作,多次被评为矿、局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掘进队长称号。今年4月下旬,他又光荣地出席了陕西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他就是黄陵矿业集团公司一号煤矿掘进三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刘永忠。

扎根井下 三十年如一日

刘永忠24岁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27岁招工,成为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的一名掘进工人。一到矿上,他就立志当一名好工人。初次下井,他没有一丝恐惧心理,头上的那盏矿灯,照亮了他前面的道路。在掘进工作面,重活、累活他抢着干,一个人抱着风钻一个班打五十多个炮眼,不到半年时间,打眼、装药、放炮、架棚、喷射混凝土等掘进工序样样精通。依靠勤劳实干,他先后被提拔为副班长、班长、副队长,1980年被任命为队长。当队长后,他和工人师傅们同甘共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咬牙硬挺,有时在井下打连班,几十个小时都不升井。那是在1982年,他负责的掘进工作面水大,顶板破碎,需要架棚支护,有时一放炮,崩倒几架棚子,除没有进尺,还对安全造成很大隐患,他坚持跟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一天,他带领工人在架设被崩倒的棚子时,发现工作面的顶板有响动,果断地喊道:“快撤!”,他跑出十多步,发现一名青工还在里面,又返回把他拉出来。这时顶板呼呼啦啦往下塌落。这名青工事后说:“好险啊,石头都快砸到刘队长的脚后跟了”。

1998年初,他调到黄陵矿业公司工作,被任命为一号煤矿掘进三队队长。每当一号煤矿遇到生产、接续等方面的困难,他总能抢先站出来,主动接受挑战。1998年一号煤矿开掘第一个综采工作面,由于施工难度大,年初招标引进了一支队伍,干了4个月就打了退堂鼓,5月份矿上调用连续采煤机掘进,因为巷道底板松软,无法发挥机器的长处,到了8月份,任务还有一多半。刘永忠接到任务后,带领新组建的掘三队60多名职工,只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任务。2003年一号煤矿生产接续紧张,必须尽快形成形成一个新的206综采工作面,刘队长接到开掘206工作面的任务后,组织职工开展了劳动竞赛,自己几乎是天天下井,现场指挥生产,进尺一个月比一个月高,由于他管理有方、安排合理,创造了一号煤矿建矿以来大断面月独头掘进680米的纪录,且打破了由自己创造的601米的纪录。2004年4月,一号煤矿402工作面发生了透水事故,为了早日恢复生产,刘永忠急矿上之所急,想矿上之所想,在担负封堵大巷排水、解救402工作面的任务中,始终冲在抢险第一线,同职工一起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喊着响亮的号子,将一台台排水设备一步步向前推进。他全天坚守岗位,精心组织,保证了任务的提前完成。为了保证矿井安全,早日恢复生产,必须尽快形成402工作面新切眼,时间紧、任务重,他坚持现场跟班指挥,克服了涌水、瓦斯等困难,使得每班掘进进尺保持在10米以上,最高班掘进达15.8米,实现了提前顺利贯通,为一号煤矿恢复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05年10月,他带领掘进三队开掘顺槽长度达3500多米的302工作面,历时十个月,完成了陕西省最大的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掘进任

务,并创造了优良工程。

刘永忠今年57岁了,还坚持跟班下井,每月下井不少于二十个。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煤矿掘进工作的第一线。有人替他算过帐,目前他已下井7000多个,在井下呆了5万多个小时,累计时间6年半。

刘永忠为职工上安全教育课

安全至上 工程质量标准化

刘永忠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安全不牢,地动山摇”,他严抓细管,狠抓落实,教育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理念。2004年9月的一天,在工作面停风的情况下,三队生产班班长黄晓涛不仅不撤人,还要生产,和安监员发生争执,刘队长知道后,对黄晓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且要求他在班前会上作检查,许多人说黄晓涛是为了完成任务情有可原,刘队长为此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队职工安全工作大讨论。他说,完成任务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不安全绝不能生产,一旦出事,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痛苦,那时后悔就晚了,职工们都很受教育。有一次,他的妻侄赵岗在打锚杆时出现了不合格品,按队上规定应该作检查并罚款,有人说赵岗是他的亲戚不会受到处罚。可是,第二天的班前会上,赵岗还是作了检查,并交了50元罚款。刘永忠还在掘进三队的学习室建立了“全家福”园地,将全队职工的全家福照片贴在墙上,使职工一进学习室,就有一种家的感觉。他每年都组织职工评选队上的“安全模范夫妻”,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发奖品。组织家属为职工送水、送安全鞋垫,夫妻签订安全责任书等活动,营造了父母、妻子、儿女人人都来关心安全的局面。开展了以帮为主的“三违”帮教活动,对“三违”职工,刘永忠常常拿着“三违”通知书到职工家中进行家访,开展谈心活动,使他们认识到“三违”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危害。2005年他被黄陵矿业公司评为“安全卫士”,得到奖金2000元,他把奖金平均分给全队的职工,并说:安全成绩是大家创造的,组织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

为保证掘进巷道的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刘永忠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搞质量标准化管理。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制定了管理验收细则,如风筒的吊挂,吊挂的大线和绑扎风筒用8#铁丝,挂环用14#铁丝,铁丝绑扎头不得伸出20mm,大线的固定点应均匀,间距一致,工作面电缆钩距顶板200mm,间距1.5m,保证所挂电缆一条线。工作面的电器设备实行包机制,每班对设备卫生打扫一次。严格按管理细则进行验收,验收要过三关,一是自检关,二是验收员验收关,三是跟班队长验收关。谁验收谁负责。对于不合格的,除返工外,还要处罚。经过不懈努力,掘三队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三队的工作面,巷道又直又平,工作面干净整洁,材料、工具摆放整齐,电缆、风筒成一条直线。2005年4月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在一号煤矿掘进三队召开了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前去参观的同志感触很深,说老刘干的工作面比办公室还干净,公司上下掀起了学习掘进三队的热潮,掘进三队的工作面也成为公司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样板。

严抓细管 带领职工奔小康

近几年,一号煤矿推行了经营机制改革,区队的材料费包干使用,节奖超罚,和职工收入挂钩。针对部分职工在材料管理上大手大脚,浪费较大,对队上的效益造成很大冲击的情况。他在全队开展了以“厉行节约、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五个一”竞赛活动,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砖、一个螺丝钉”。一方面严把材料的领用关,材料发放实行交旧领新,严格按照材料指标进行考核,从源头上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发现浪费,对班组进行处罚,并给职工讲道理,他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矿上追求利润,我们区队要降低成本,要改变过去的先干后算为现在的先算后干,决不能干没有效益的工作。他把材料指标全部分解到班组,有的分解到个人,实行班组核算,对每天的消耗按进尺考核,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加强修旧利废工作,设备修理职工自己动手,矿上给予的修理费用几乎全部节约,仅此一项2005年就节约15万元,全部转化为工资,提高了职工的经济收入。由于掘进三队进尺高,质量好,加之成本低,职工收入也有大幅度的增加,05年和06年掘进三队职工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名列全矿第一。

以身作则 待职工亲如兄弟

刘永忠同志不抽烟、不喝酒,不讲究吃穿,每次升井在井口外面的小饭馆买一大碗油泼面,他说这样既能吃饱又吃的舒服。常穿的黄布上衣是当年在部队上发的军装,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刘队长从不请客,也不吃请,他说这关系到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问题。在井下见到不能用的锚杆,就收集起来,带回地面,重新加工利用,有时见到一个螺丝、一截铁丝也要拾起来交回矿上。

刘永忠带领的掘进三队,纪律严明,素质好,作风硬,这得益于他的言传身教。三队的职工上下班,两人成排,三人成行,矿上职工见了,都知道是三队的人。他对职工学习抓的很紧,要求每个职工每天学习一个生产技术问题,做好笔记,每月组织一次考试,对成绩好的职工进行奖励。班前会点名时,职工们都站起来大声应到,有职工精神不振,就叫到办公室问个究竟,思想问题不解决,就不让下井。队上职工有病住院,他总是带上慰问品前去探望。他经常深入职工家中,对每个职工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做到心中有数。队上有位职工叫方明群,生病住院了,儿子在上学,家中的父母又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他就组织职工给他捐钱捐物,并经常自己出钱拿上米、面、油等物品去看他,为他出谋划策,帮他的妻子在矿区开了一个小饭馆,解决了生活困难。职工谌立虎的女儿考上大学,学费有困难,他曾两次将自己的2000元钱送到他的手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06年8月份,职工赵登福骑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受伤,需要转院治疗,他从家中拿出5000元钱并安排队上职工到铜川矿务局医院进行护理。看到队上职工上班集中,人员多,队上热水器小,无法满足需要,他就从自己家中拿来大的保温筒,解决了职工们的喝水问题。有人问他,你这样做为啥来着,他有时默默无语,有时淡淡地说:“这点小事,不值呼提起!”

(梅方义 丁增平 郑斐)

刘永忠在井下工作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5/20070524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5/24/24236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