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但他的荣誉称号多得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普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十佳村党支部书记……他就是今年的省劳模、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寺伙沟村党支部书记高子鹏。
高子鹏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现在的寺伙沟村由原先的方家沟村迁移而来,属典型的移民建村。组建初期,村内缺水少电、土地贫瘠,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刮风沙石滚,地无半亩平,村里光棍多,吃水村外寻”是该村组建初期的真实写照。而且村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热衷于“三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针对这种村情,高子鹏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以发展经济、促农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平整疏通村级道路2公里,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万元,修建水塔、铺设引水管道3000米。为了方便村里的孩子上学,他又找领导要来11万元资金,建学校,配设施。在他的努力下,彻底改造了村里的农网线路,修筑水坝400亩,维修水渠2560米,建成双机组高抽站1座。
寺伙沟村是一个农业村,为了发展经济,高子鹏带领大家制定了“理荒治沙、植林种果、兼以养殖、循环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种植业,从1994年开始,共栽植葡萄200亩、苹果100亩以及梨、桃、李子100亩。到1996年果树全部挂果,从此,这几百亩果园便成了寺伙沟村的“钱串子”。从早期的人均收入几百元增加到了3750元。钱袋子鼓了,生活富裕了,但高子鹏并没有满足现状,2001年他又根据市、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力排众议,争取贴息贷款38万元,率先新修高质量、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38个。为使经济林和大棚蔬菜实现高产量、高收入,他两次个人垫资组织群众参加杨凌农高会,开阔群众视野,学习致富经验,依靠科学发展经济。为了解决有机肥短缺、生产成本高、产品“绿色环保”不达标等问题,2004年他又组织群众大棚养猪,使养殖业与种植业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到2004年底,全村果类产值80万元,大棚养猪和种菜产值4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000兀。
如今,寺伙沟村再也不是过去的“荒沙秃峁”了,全村家家有产业,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巨大的变化,凝聚了高子鹏的心血和汗水,用群众的话说就是:没有高书记,就没有寺伙沟村的今天。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