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热到了第三年,似乎问题越来越多了,作为评委,首先开始互骂,连评委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标准,这选秀的未来的确不明。与此同时,选秀胜出的选手频频与签约公司发生冲突,选秀的最终得利者之间又在争权夺利,选秀也变得更加赤裸无情。
就选秀而言,它的巨大影响力首先就让一些人不习惯。他们认为选秀新人成名太快,名不符实。事实上,这是娱乐价值观的问题。过去也有人认为流行明星不应比舞台或严肃表演艺术家更被追捧。
其次是作秀问题。选秀本质上是“选”与“秀”的结合体,是一种选拔比赛,同时也是一场娱乐秀。评委的争执本质上也被当成了商业卖点,在这点上,郑钧最后明白了。所以,杨二是主办方期待的好评委,因为,她足够会“秀”。而选手要么以泪洗面,要么装傻耍宝,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大众与主办方要的是一种效果。不过,选秀的这些小手段大家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看烦。评委是严厉还是鼓励,是作秀,还是选材也会因争执而变得更成熟和有技巧性。
最后是选秀之后的冲突。从张靓颖、周笔畅、师洋,到近期的张杰,选秀之后的利益冲突大多与进入决赛前的“霸王合约”有关。要想进入决赛就必须成为主办方经纪公司艺员,且艺员没有权利,只有义务是“霸王合约”中的“霸王条款”。事实上,欧美公司是极力保护艺人的权益的,现在内地选秀的“霸王条约”明显是深受日本、韩国艺人经纪体制的影响,更注重公司利益,对艺人的权益,特别是对新人的权益极尽剥削压迫之能事。这种方式与选秀的自由与平民精神形成很大冲突,这种冲突或是问题最终会使选秀方不得不做出改变。一是经纪公司不可能每年都签下十名新艺人;二是这种不合理条约也会影响选秀主办方的声誉。
还有一种指责选秀有问题的是,选秀新人充斥娱乐圈,极大冲击了正常秩序。特别是歌坛,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王啸坤不断夺得大奖,这也令人不满。而这一切其实是利弊参半的。的确,选秀新人有人气高但作品弱的问题,但他们也冲击了旧有流行乐坛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并且击中了旧有流程的命门。比如,主流价值观过分偏重制作水准,反而与流行音乐最核心的大众心理与需求相脱离。选秀新人的冲击会让流行乐坛改变这种舍本逐末的价值观;比如,选秀新人获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强力打造,这也是一般流行歌手无法得到的,这也会对公司如何包装艺人,推广艺人有很大的冲击。
(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