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陕西工人报》的情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知多年,一路相伴,我们共同走过了社会急剧变革的风雨历程,一起见证了《陕工报》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坚实足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车间里的我唯一能接触到的报纸就是《陕工报》。干完活之后,洗去手上的油污在嘈杂的宿舍里于昏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过这份我省唯一的惦记着工人生产生活的报纸,我就一见钟情地深深喜欢上《陕工报》。从此,搜寻《陕工报》阅读《陕工报》收藏《陕工报》摘抄《陕工报》上我认为精彩的文章成为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此,《陕工报》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的生命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各个时期的《陕工报》,我收藏厚厚几大摞。从《陕工报》上我目睹了我们工人的豪迈英姿,我触摸了陕西工业高速发展的跳动脉搏,我倾听了我省经济社会铿锵前行的坚实步伐。我热爱职工群体,也就更尊敬《陕工报》那些辛苦工作着的记者、编辑们。正是他们,在真实地铭刻着我们工人的汗水与奉献;正是他们,在忠实地记录着我们工人的笑脸与光荣;正是他们,在认真地倾听着我们工人的呼声与心语;正是他们,在热忱地关注着我们工人的需求与困惑;正是他们,在努力地维护着我们工人的尊严与权益,他们是我们工人最亲密的良师益友。
读久了《陕工报》上那些鲜活的文字,渐渐地我不再甘心只做一名旁观者,我要我用手中的笔写一写我身边的工厂故事、写一写我身边可亲可敬的工友们。当看到我用汗水精心浇灌的一篇篇文字出现在我情有独钟的《陕工报》上时,心中的激动与欣慰是无以言表的,除了对支持我的编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之外,更是对《陕工报》扶植业余作者的做法和精神深表敬意和谢意!正是这份报纸,将我引上了自学写作的道路,让我成为了一名市作协的会员,使我平淡的岁月从此墨香飘溢风景秀丽!
谁都知道,这个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陕工报》当然也不例外地还存在着诸如版式编排设计不够新颖、工报独有的个性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爱之深则责之切,我也没少给《陕工报》提意见,编辑老师们都虚心接受积极改进,让我感动不已。虽然今天的《陕工报》依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浏览一下那一张张已经定格在时光深处的泛黄旧报,从报头到栏目,从到内容到印刷,于细微之处,就不难看出《陕工报》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不难发现《陕工报》追求创新与突破的信念和步履,而有了《陕工报》这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坚实步伐,还有什么美好前景是我们不能期待的呢?
高耸险峻的秦岭阻隔不了我们的情缘,千里之外的牵挂连接我们的心灵,《陕工报》就在我的心里,已经相知多年,还将一路相伴。
(张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