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油污,两眼紧盯着转动的加工件,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态。这是省劳模朱卫东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是西北机器厂滚珠丝杠厂的一名磨工,最近正在给某公司加工轧钢机上的轧钢辊,工件要求公差为±0.02毫米,表面光洁度也要求很高。厂长李毅宏告诉记者,像这类高精磨的活儿都需要朱卫东干,别人拿不下来。全厂的两台高精磨床都由朱卫东操作,大家称他为“高精磨专家”。
今年已近40岁的朱卫东参加工作以来,在磨工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练就了“精、巧、细、快”的工作方法,成为技术上的年轻带头人。他在业余时间学习了《磨床工艺》、《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切割原理》等业务知识,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结合实际,自己制作、改进的工具就达100多件。
去年5月,他们厂接到加工总装备部某型号军品关键零件的任务,该零件精度要求很高,如何进行加工,企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该零件所用钢材为新型钢材,加工难度系数大,价格特别贵,一个零件的材料费为6万元左右,企业根本报废不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技术能手都嫌加工风险太大,不敢接活。朱卫东却主动请缨,冲了上去。一连好多天,别人下班了,他还在车间加班消化图纸,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可靠的加工方法,并大胆利用替代品进行加工试验。十几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终于探索出可行的加工方法,有效解决了产品加工过程中表面易烧伤、龟裂等技术难题,保证按期交付使用,为企业赢得了荣誉。滚珠丝杠厂厂长自豪地说:“有了朱卫东这个技术专家,来我们这儿加工高精磨产品的单位越来越多!”
在多年的工作中,朱卫东以技术立身,先后攻克了细长轴加工变形、零件加工表面龟裂等20多项技术难题。由于他是车间唯一的高精磨专家,所有高精磨加工几乎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遇到生产任务多时,经常要加班加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工时22570小时,相当于5年干了10年的活,创造了同工种的新纪录,被职工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