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这首悠扬动听的歌曲,唱红了大江南北。在长庆采油二厂工艺研究所就有“六朵金花”欣然怒放,开得娇艳,开得火红。
在2006年长庆采油二厂采油工艺所岗位竞聘大会上,34岁的女员工苏春娥被聘为注采工艺技术室副主任,顾燕凌、石海霞分别被聘为组长,至此工艺所的管理岗位上共有了6名女同志,她们还包括地面设计室副主任王晓娟、油田化学室副主任杨彦柳、综合管理室主任李淑华。从上岗之日起,这“六朵金花”就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工艺所生产管理的半壁江山,也挑起了全厂工艺系统生产管理的大梁。
30岁的石海霞是六朵金花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于2003年年底调入工艺所。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在2006年被委以西峰工艺室井筒管理组组长的重任。石海霞虽然年轻,可她的严谨作风令人佩服。6月21日,在石海霞的办公室,当谈到2005年该厂西峰油田西峰董志单井日产量较低、实行间歇性开采节约成本的情况时,她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在电脑上寻找资料及相关数据。看到她一时半会找不到相关数据,记者建议她说个大概的节约情况就可以了。可她坚持说:“数据必须准确,不能出错。”最后,她终于找到了准确的数据:当年实行间歇式开采后,在稳定原有出油量的基础上,日耗电量节约35.2%。
王晓娟在地面设计、流程规划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5年10月,蛟一综合站除油罐因出水不正常,需要清罐维修。为查明原因、制定维修方案,她带上相机和手电筒深入现场,爬进除油罐内,打着手电仔细检查每个角落,连排泥管线下的孔眼都要用手摸一摸,看看是否堵塞。随后,她又钻进二层,小心翼翼地爬上满是油泥的集油盘,终于检查到集水箱内部腐蚀的情况,并拍摄照片,获得了宝贵的现场资料,查清了故障原因,很快制定出维修方案。
有一次,油田化学室副主任杨彦柳到岭127-4井监督现场配制压裂液。厂家技术人员配制完胶液后,发现无法胶联,这样会直接导致措施作业的失败。杨彦柳与大家一起认真进行分析排查,将问题的症结聚焦在胶粉用量上,让厂家配液人员不断地加入胶粉进行搅拌,2个多小时后,终于达到了最好的胶联效果,确保了这口井的措施效果。
在工艺所工作的两年时间里,顾燕凌一直从事措施作业方案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她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并积极参与重点井、疑难井的施工方案讨论会。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外油田的先进技术,结合陇东油田的实际情况,积极配合厂部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试验及推广。
苏春娥虽然个子娇小,但胸中丘壑殊于常人,对井筒管理、工艺流程如数家珍。35岁的李淑华在“六朵金花”中年龄最大,多才多艺,善于管理,是工艺所的“总管家”,她把6岁的女儿留在老家,远离在陕北吴旗工作的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