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农民工和他的四大发明

2023年10月08日

马小利和他发明的多功能吊装设备 尹登明 摄

在常人眼里,农民工与技术创新是很难划等号的。但在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都汶路工地,农民工马小利的创新发明却一鸣惊人,而且一个接一个:“无焊接开挖台车、喷锚混凝土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该项目部经理房军兴奋地告诉记者:“别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机械设备,可实用啦,为龙溪隧道施工立了大功!”

(一)

2006年初,35岁的马小利来到都汶路C合同段打工,这位来自陕西富平的西北汉子,却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他17岁就远离家乡,到浙江一个小镇的机修厂当学徒工,由于他生性好学,对电气焊技术的执着和偏爱,逐渐精通了电气焊工的十八般武艺。

他所在的项目部担负施工的龙溪隧道,全长7300多米,而且是一座高瓦斯隧道,与2006年发生瓦斯爆炸的董家山隧道相邻。掌子面需要加工一台开挖台车,但瓦斯隧道里不允许电焊加工。如果在洞外制作,隧道里还有衬砌台车挡道,长5米、宽9米、高6.5米的开挖台车根本无法通过。怎么办?马小利不假思索,就想出了好办法。他将制作开挖台车的槽钢、角钢全部设计成用螺栓连接,再运到掌子面组装,整个台车共用300多个螺栓,一天就组装完毕,既安全又省事。一位业主方的隧道专家说:“我与隧道打了四十年交道,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用焊接的开挖台车。

(二)

隧道掌子面喷锚,一次需用混凝土50立方,人工供料要5个小时;马小利在现场看到,5名工人不停地用铁铲铲沙石料,累得气喘嘘嘘,拉料的却只能干等。“太浪费时间了。”他决定加工一台自动配料机。仅一个晚上,马小利就拿出了设计草图。自动配料机外形尽寸长7米、宽2米、高2.7米,由料斗、漏斗、皮带输送三个部分组成。他将料斗一分为二,一边装沙子,一边装石子,一次能装25立方,拌合一次喷锚混凝土,只需用装载机上两次料即可。

为了节省费用,制作材料用工地废弃的钢板、角钢、槽钢来加工,再配一台4千瓦的电机、一个主动轮、37个空心小支撑轮、一条输送带。看过配料机后,你不得不佩服其设计的精巧和精密;就连沙子比石子下落的速度慢这样的细节都事先考虑到了,他将沙子的漏斗设计得稍陡一些,而且两个漏斗下端各有一个插板,可任意调节沙石下滑速度。机械投入使用后,操作极为简便,手指轻轻一按电纽即可,整个供料系统由过去的5人减为2人,效率提高了一倍。保障部部长张学明说:“象这种二料合一的配料机,市场上还没有见过,成本价才1.7万元;如果按市场价,价值至少在10万元左右。”

(三)

龙溪隧道不仅瓦斯浓度高,而且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软质围岩占93%,为冰川泥石流堆积碳质泥岩,山体变形大;左右洞300米初期支护侵限达1米多,右洞二衬60多米受到强烈挤压,拱顶混凝土鼓凸30多厘米,隧道面临报废的危险。业主、设计院、监理不得已决定,将原18号工字钢变为200×200的H型钢支撑,为隧道“挺直腰杆”。这种H型钢每米重达57kg,相当于钢轨的重量。

弯曲这种型钢,每米需要70吨以上的力,而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这种弯曲机。马小利决心向新的高峰发起冲击。

他构思的H型钢弯曲机,由三台电动机、三台变速箱、两个主动轮、一个随动轮、一个压轮、一台千斤顶和底座组成。为降低成本,除采购电动机、变速箱、千斤顶外,其余全部自己动手加工。整个弯曲机重达3吨,总造价约4万元,而市场价不低于20万元。负责隧道支护的老付深有感慨地说:“有这种钢拱架为隧道强筋壮骨,我敢保证,隧道都会感觉舒服得很!”

(四)

一根12米长的200×200H型钢重量近700公斤,需要10个壮劳力才能搬动。在料场内卸车装车搬运过程中,压伤手指,碰伤腿脚的事经常发生。有一台吊装设备就能很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用来配合加工H型钢。

说干就干,马小利将一些报废的角铁、角钢、工字钢收集起来;转眼间,就如变魔术一般,设计制作了一台高7.2米,臂长12米,酷似塔吊的吊装设备。塔顶的红旗猎猎飘扬,马小利将它命名为“多功能吊装设备”。从此以后,凡是料场的装卸活,全部由它包干,效率提高了5倍。

“多功能吊装设备”除三台0.75千瓦的减速机外,其余全部是用废旧钢材制作。3.5米高的底座用的是隧道内废弃的工字钢,转盘座和转盘用的是报废汽车后桥,长臂是用角铁、角钢加工而成。设备能全方位360度转动,提升下降、前进后退、正转反转均由一个多路按纽来控制。以前需要10人的繁重体力劳动,现在只要两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本报记者 阎冬

上篇:农民工勇斗窃贼
下篇:萍乡成立职工法律援助志愿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7/2007071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7/11/2805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