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又一批莘莘学子迈出高校大门奔入社会,然而并非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在求职之路上品尝“盛夏的果实”——就业难再度成为许多人难以掩饰的疮疤。就业观念、市场需求等因素固然是理由,但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虚度四年的“半堕落生活”才是他们遭遇就业阻碍的“暗伤”。
娱乐、消极、放纵的青春四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曾用自己的感悟诠释过青春的价值:“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事实上,并非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保尔一样的青春感悟,相当多的大学生四年里过起了“半堕落生活”,他们的关键词就是娱乐、消极、放纵……
今年5月的一天上午,记者走入长春某重点高校一名大三学生的寝室,发现室内一片狼藉:地面上横七竖八的空酒瓶、随处可见的瓜子皮、两张写字台拼成的“麻将桌”和已被摸得失去光泽的麻将、书架上已蒙着厚厚一层尘土的教材、尚未关闭的电脑上显示着网络游戏、浑浊的空气中两个人正卧在床上打鼾……据了解,这不过是他们大学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上午。
毕业于山西大学的陈志刚在校期间便对师兄师姐找工作难的际遇有所耳闻,但他着实没想到自己也会遭遇这一难题。自去年12月以来,陈志刚参加过的招聘会已不计其数,他甚至完全记不得自己究竟投过多少份简历,可除了接到屈指可数的几次不成功的面试机会外,他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吃罢散伙饭,大家各奔东西,可陈志刚和周围许多同学迄今为止工作无着落。
起初,陈志刚将原因归咎于高校盲目扩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等客观情况,几经反思过后才发现大学期间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才是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其根源便是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状态:沉迷网络、谈恋爱、玩摇滚、睡懒觉、昼夜生活颠倒、逃课……念及于此陈志刚感觉脊背有些发凉,他告诉记者:“四年内的每个学期顶多是在考试前突击学习一阵,大一时突击时间是20天,大二是两周,大三是一周,到大四索性在考试前夜才‘抱佛脚’,而其他时间便是做我喜欢做的事。”
模糊的未来定位
日前,记者在已参加工作的2006届毕业生中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就业较理想的人多数在大学生活期间积极主动、勤奋好学,而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则恰恰相反——大多数在四年期间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且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方面。
如今很多遭遇就业门槛的毕业生通过回溯自己四年来的记忆发现,自己从一名积极向上的学生转变为“校园寄生虫”是经历了一个复杂心理转变过程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对未来职业欠缺清晰理性的定位。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吕丽华认为:“所思与所行向来相互影响,因此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就业前景。”
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随机抽取了294名本校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有清晰的职业定位、长期生涯规划的学生几乎没有,27%的学生表示走一步算一步,没有未来的方向。
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应做到“内外兼修”,除了学生自己摆正心态积极地增加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储备外,校方也应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提供其他就业信息等多种途径达到帮助学生就业的目的,不要过度放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免导致人才沦为“废材”。 (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