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今年22岁,去年从兰州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她被安排到了长庆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冯地坑采油作业区耿114井区,成为姬二计量接转站的一名采油工。
这座计量站建在离定边县大约还有一个小时车程的黄土高原上,四周望去除了满眼的黄土,就是一台台永不停息的采油机,用荒凉来形容这里的外部环境一点也不为过。冯地坑采油作业区党总支书记张小虎告诉记者:“这里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6月份是季风季节,只要刮起大风,站在山头连说话都非常困难,一张口就是满嘴的沙土。”这个站上大多是像王文芳这般年龄的年轻人,记者不禁暗自担心,面对如此艰苦、单调的生活,他们待得住吗?
刚下车,王文芳就迎上来,将工作服递了过来,熟练地向我们介绍着进站要注意的相关事宜和站里的设备。“你们在这里能待住吗?”记者忍不住还是问了这个问题。“能呀,这里都是年轻人,大家热情很高。我们自己组织的一些活动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王文芳十分干脆地回答说。
参观完井站,来到他们的生活区,突然两个20多岁的小伙子跑了过来,只见他们一身油污,脸庞黝黑。一聊,记者才知道他们刚巡井回来。闫士亮是山东人,去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不仅成了站里的技术骨干,而且当上了工会主席。周江则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家在美丽的云南玉溪,刚分来的时候,饮食起居都有点不适应,但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走进他们干净整洁的宿舍,记者看到被子叠得有棱有角,在自制的文化窗帘上,印着他们自己的一张张笑脸,让整个房间显得生机勃勃。驻站的石油工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到倒班点的食堂吃饭,厂里就专门为他们配备了做饭所需的灶具、冰箱,每周将菜送到站上,这些工人就在站上各显身手轮流做饭。走进厨房,只见站长马继武正带着两个女工忙着择菜、做饭,见到我们进来,他们就盛情邀请记者尝尝他们的手艺,本打算回去的记者只好留下来与他们一同吃饭。不一会,六个精致的凉菜就端了上来,他们手擀的西红柿鸡蛋面还真不赖。
因为都是年轻人,今年33岁的井区长腾连兵就成了他们的老大哥。为了让这些年轻人体味到家的感觉,这位老大哥牢记每一位员工的生日,只要到了生日那天,他不仅会送去贺卡、礼物,还会叮嘱大家多炒几个小菜庆祝一下。
吃过饭已是晚上8点多了,工人们种植的美人蕉随风摇曳着,落日的余晖将小站染成了红色。
大图:听说记者要留在小站上吃饭,队员们立刻准备起来。不一会,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面就做好了。小图:王文芳现在已经习惯了小站的生活,并且成了站上的义务讲解员。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