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2005年底从马家滩炼油厂转岗到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二厂工作,经过近两年系统、严格的理论培训和现场实际操作学习,她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采气工。在她和同事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数字化气田建设带来的快乐。
据王海燕回忆:“在榆林气田建设开发初期,厂里对气井、集气站巡检数据报表的录取与管理,一直沿用着人工填写、打印成册、统一上报的旧模式,我们上班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检,花费大量时间对巡检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把《巡检作业指导卡》上的数据抄写到两份生产报表上,第二天早7点还要把相同的数据输入到日报表上,同样的生产数据要反复抄写3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报表数据的填写错误。”
为了加快气田数字化建设,采气二厂先后采用GSM、卫星、微波等系统对井口油压、套压等数据进行无线传输,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井口情况。为及时记录关键控制点参数,该厂还应用电子巡检系统,将井站巡检数据报表人工录取改为仪器录取,使员工录取的生产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及时上传至厂中心数据库,解决了人工填写报表容易出错等问题,实现了井站的无纸化办公。
经过六年的建设,信息技术已成为该厂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全厂不仅实现了数据传输无线化、资料录取电子化、排污计量智能化、外贸计量精准化,而且全面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安全防范预警化、生产管理系统化、内部办公无纸化、门户网站集成化。
王海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上班的工作量小多了,在气田建设发展中,不仅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让我们分享到了企业发展给员工带来的种种实惠。”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任乐
通讯员 刘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