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超时劳动的现象比较普遍,资本与管理层通过种种方式手段,榨取劳动者身上的剩余价值,情况恶劣到危及劳动者身心安全的地步,甚至危害到劳动关系的稳定。虽有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但是加班加点现象屡禁不止,在各个行业大行其道。近日来记者深入到企业,对工人、工会和管理层三方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心中各自的“加班加点”。
工人的态度既鲜明又无奈加班加点危害严重
小赵是陕西某企业的一名员工,他的企业以发放季度奖金的方式激励工人加班。“工人看似幸福,收入颇丰。可是仔细一想就不对味儿了,牺牲了休息的时间换得季度奖金,从短期来看赚钱了,但这是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长期下去不但工人的身体受不了,精神上也会感到压力很大,没有放松的时间。整天加班,年轻工人没时间交朋友、谈恋爱、学习充电,对个人的发展很不利;成了家的工人则没时间和家人相处,不利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维系,小家不稳定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很不利的。”小赵认为。
加班很无奈
王强从西安一所民办高校毕业后,就在西安市某一文化传播公司工作,该公司位于大雁塔附近,主要经营各种画作的销售,顾客多是外国人。“开始上班就是卖画,早晨八点半钟左右开始,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周六、周日从来没有换休、休息什么的,一直是连续工作。而且待遇也不稳定,底薪只有300元,主要收入完全来自卖画的提成,加班从来没有加班费,社会保险也没有。”
“工作时间这么紧,收入这么不稳定,你怎么还在这干呢?”
“不在这干去哪干?我哪有更多的选择?我都试过了,能看上我的单位基本上都是这样。”
“现在加班加点现象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过剩,工作虽然这样,但是你不干别人马上就接着干。势利的社会,住房、医疗、教育等等大山的压迫,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赚钱的压力时刻盘绕在劳动者的头上,造成现在为了生存,宁可放弃自己权利的现象太多了。”一名私企经理的秘书这样对记者说。他虽然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不是很累,但是几乎是天天加班。
工会的腰板要硬起来
记者来到一些基层工会了解情况,发现大多数工会对企业加班加点是清楚的,态度是无奈的,工作是无力的。
对存在的问题很清楚
工会干部对企业用工情况一清二楚,综合多数工会干部的意见如下: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随意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时加班其本质是对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侵犯,是对法律的漠视,克扣、拖欠劳动者加班工资是对职工劳动所得的占有。随意侵犯职工权益说明企业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营也有害无益。劳动者由于自身所处的弱势地位,往往在受到侵害时敢怒不敢言,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失察和监管不力,各级工会、尤其是基层工会说话不硬、维权不到位也是此类现象得不到扼制的重要原因。
工会应该有所作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许多有胆识的工会干部,其中西安建大科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的刘玉祥部长给记者的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基层工会组织要依法维权、敢于维权、科学维权,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虽说《工会法》、《劳动法》和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都赋予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但现实中基层工会这个层面上,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工会干部说话办事要看老板(行政)脸色,维权不硬气情况还普遍存在。因此,上级要支持,群众要拥护,工会干部自身还得懂政策,讲策略,有原则,这样,职工利益代表者这个角色才可能干好。而且要致力于维权机制的建立,创建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要通过建立基层工会代表职工与经营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双赢;要坚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依法行使知情、参与、监督等民主管理权利,生产者和经营者共谋企业发展;要健全完善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化解劳动矛盾,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吸引、团结、关心、帮助职工,真正成为职工信赖的“娘家人”。联系群众,贴近职工是工会工作的优势。一切从职工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职工,为职工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法律、政策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服务,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工会工作才能站得住脚,说话才会有分量,工作才能有作为。
工会与资本合流
工会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组织,当工人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必须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然而当记者到一些工会采访时,遇到一些工会干部对企业内部的劳动用工情况含糊其辞,对记者询问的各种问题推三阻四,或者否认自己的企业内部存在严重违反劳动法的现象,这与记者从工人那里了解的情况正好相反。像这样的工会干部怎么能站出来为职工说话呢?
企业好坏两重天
记者来到西安西电集团下属的某公司了解情况,管理人员和工人对现在企业的管理很满意。纷纷表示,现在企业加班的时间很少,即使加班,工资也是能够兑现的,遇到工作忙的时候,工人都是三班倒。而记者来到一些私营企业了解情况的时候,更多的是含糊其辞,不承认有加班的现象或者干脆给记者一个闭门羹。
有识之“管理者”的建议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些有见识的管理者,他们对超时劳动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普遍认为,企业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样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又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那种单纯依靠拼体力、拼设备来为企业赢得利润的做法是短视的、愚蠢的,最终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都损害了。其中一位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企业的生存靠的是人,企业发展靠的是人,只有把劳动者的利益放在心里,依靠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在法定的时间内,企业同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眼下,劳动者对超时劳动深恶痛绝,一些企业把超时劳动作为其获取利润的法宝,给劳动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劳动执法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侵害职工权益的企业要严厉惩处。同时,劳动者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毫不妥协地同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作斗争。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本报记者 鲁静 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