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0多年来,陈新义先后荣获“白求恩精神奖先进个人”、“创佳评差最佳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综合性医院十佳医生”、“第三届中国医师奖”等,今年“五一”前夕又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他以科学的态度体现人文关怀,以感人的行动诠释着敬业精神,是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医护人员心目中的好主任。
陈新义总是这样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病人,有人给我看病,让我多花钱、做不必要的检查,我会怎样想?”他的这种“换位思想”换来的是理解,换走的是埋怨。陈新义曾接诊了一位从长安区来的农民患者,检查完毕后,这位50多岁的病人拿着陈新义开的处方去取药,14天的药仅花了3块多钱。他疑惑地问陈新义:“这药能治好我十几年的病吗?”陈主任让他放心。结果病人仅吃了一周药,病情就得到了控制。病人感慨地说:“陈主任真是药到病除啊!”陈新义恪守患者第一的行医准则,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陈新义为了学习针灸,无数次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在科室人员紧缺、人们对心导管学存在诸多顾虑和困惑的状况下,他单枪匹马实施手术,并亲自清洗消毒纱布,使医院的心导管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并保持着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科室里只剩下4个医生,要肩负每月出入院120例病人、大小手术50余例的艰巨任务,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陈新义先后培养了博士4名、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并派学科骨干在国内外知名心脏中心进行中短期临床及科研培训,短短几年内使全科医生人人都得到了进修学习的机会。这种人才战略的成效已经显现,目前科室已取得4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数篇文章被《著名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形成了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良好局面。
陈新义的人生定位也许只有四个字:患者、科室。但他不仅是患者心目中圣洁天使,也是所有医护人员尊敬的学科带头人。 本报记者 王何军 邰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