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淳化县城关镇屯庄的一片玉米地里,有两间半瓦房。屋里墙壁上贴着一张纸,“好人万岁”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警爱我家家爱警,爱心送暖送真情。
这家的男主人叫席国华,今年51岁。两年前,一家六口还住在离新居1公里外的一个地窑院里。地窑院是他老丈人留下的,5孔窑洞因年代长久,均已裂缝,两孔住人的窑洞,都用木柱支撑着。那时,席国华一家的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非常艰难。席国华患有高血压,走路摇摇晃晃,不能干重体力活。妻子患风湿病,基本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四个孩子中,儿子外出打工,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大女儿患风湿性心脏病,去年已去世;14岁的二女儿和11岁的小女儿都到了上学年龄,可因没钱都未进校门。家里穷、孩子多,席国华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曾一气之下砍了家里的果园。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3年初,淳化县公安局开展以“扶贫帮困”为切入点的“三深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活动。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淳化县公安局要求,全县所有民警每周至少抽出两天时间下基层,深入10户以上的家庭,帮群众排忧解难,创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派出所所长每年要走访100户以上的群众,局领导每年走访群众50户。
城关镇派出所在调查摸底中发现席国华家的情况后,首先同当地小学联系,送席国华的二女儿和小女儿入学,并同学校协商,减免了两个孩子的学费。为了感谢民警,席国华将二女儿的名字改为“温暖”。2005年“五一”前,淳化县公安局着手为他家盖新房。民警们捐款2000多元,买回了木料和砖瓦。“五一”黄金周期间,20余名民警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时间,与工匠一齐动手为席国华家盖起了新房。住房有了,孩子入学了,席国华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几年来,淳化县公安局类似帮助席国华家脱贫的事还有很多,“扶贫帮困”加深了百姓和民警的感情。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王舒悦
席国华(左)正在与淳化县城关镇派出所所长张军交谈家庭近况。